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国内公债筹募概况(节选)

公债名称时间与用途筹募额定数实际额度具体承销情况
西征借款1878年西征善后及新疆建设350万两认购150万两成立乾泰公司借款
昭信股票1898年战争赔款1亿两认购2000万两户部通过银行、钱庄筹款
湖南公债1910年地方财政120万两转外债外资银行承销
爱国公债1911年镇压辛亥革命3000万元不足1200万元资政院委托大清银行办理,实为向亲贵及官员摊派

——摘编自刘杰《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晚清民初“爱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材料二   1949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来年发行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总额为1亿分,华东区分担45%,上海市分担华东区的66.6%。上海市组建了公债推销委员会,深入宣传,“购买公债不但还本,而且付息……是争取人民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解放日报》为公债开设了答疑专栏。工商界巨擘带头认购,群团组织还推动了公债认购竞赛,最终圆满完成目标。

——摘编自孔祥成、牛茹琪《从首笔国债发行看新中国初期中共的城市社会动员能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公债发行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圆满成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国各地举办的土产品交流会等的统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市场活力略显不足,陈云指出:“工商界主要的困难,是商品滞销,由此而引起工厂关门,商店歇业,失业增加”。在吸取1951年上海市土产展览交流大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52年,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召开,大会下设土产部与工业品部,华东各省、市及全国各地共4300余人参会。其中,仅上海参加陈列的样品就达1万余种。会议贯彻了“以国营带动私营”的精神,明确了公私兼顾、鼓励私商经营运销的方针,土产部将商品分畅销、行销、滞销三类,分别拟定业务计划并每日对购销计划进行调整;在制定交易价格时使生产者、经营贩运者、消费者均有利可图。工业品部提议将牙刷的骨柄原料由获取困难的牛骨换为合成塑料赛璐珞,既解决了牙刷业原料困难的问题,也为销售困难的赛鹏珞业开拓了新的生产方向。大会还形成了以合作社为桥梁、工业品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的交易方式,也便于政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

——摘编自刘亚娟、刘辰宇《1952年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筹办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的意义。
2023-11-11更新 | 101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月纸币发行量相当于1937年的47万倍。同时,投机商人纷纷抢购物资,囤积居奇,进行黑市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上海的米价来看,每担大米1月份值法币150万元,5月份值580万元,8月份值6500万元。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财政困难,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飞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简析稳定物价的意义。
2024-01-17更新 | 4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题中,处理“四面八方”关系的经济政策,主要意图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B.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D.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2023-11-01更新 | 230次组卷 | 1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建铁路,增辟内河航线,直接沟通内地和通商口岸的联系,促进了贸易地区的扩大。进口的工业消费品应有尽有,出口的农矿副产品包罗一切,甚至清政府禁止出口的粮食及豆类也被大批掠夺出口。……进口方面,消费资料占70%至80%以上,出口方面,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占80%。据1910年统计,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占82.4%,其中直接消费品又占65.4%,而生产资科只占17.6%,机制品仅为6.8%。在6.8%的机器制品中,大部分还是外资工厂的产品。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1956年,生产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4.86亿美元上升到14.32亿美元,占比相应从83.4%提高到91.6%,其中机械设备进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99.5%上升到53.6%,生产原料进口占比由1950年的60.9%下降到38.0%。生活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0.97亿美元增加到1.31亿美元,但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6.6%下降到8.4%。

——摘编自李钢主编《中国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原因。
2023-11-0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新中国第一部进出口税则税率结构(部分)

类别税率主要商品
必需品免税农作物种子、金属矿砂、棉花、报纸杂志、书籍、有革命意义的印刷品、金银、科学仪器等
5农药、铜、飞机、航空器、机车等
20磷、羊毛、工业用电冰箱、部分药品、铁皮等
需用品25小麦、缝纫机、部分化工原料等
40汽油、硫酸、塑料原料、印刷品、纸张等
非必需品50豆类、咖啡、纺织原料、收音机等
80水果、肉类、食用油、塑料制成品
100茶、饮料、海产品、煤、蚕丝等
奢侈品120山货、调味品、毛皮、化妆品等
200烟、酒、迷信品等

材料二   中国平均关税税率水平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税率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92年后我国调低关税税率的原因。
2023-05-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导致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圈占土地,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议会的态度也逐渐从此前的限制圈地转为支持圈地,并开始以立法形式通过私人提出的圈地协议,从而推动一系列圈地法案的形成。地主贵族对于土地经营及农业技术改进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这能提高土地的收益,增加他们的财富。1730年,政治家汤森德勋爵退出政坛后,回到诺福克郡全身心地投入农业改良,他把在国外见过的农业耕作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实验。在整个18世纪,甚至到19世纪初,农业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羊毛、皮革、兽脂等原料而与工业建立起密切联系。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上指出:“党中央从来都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决议(草案)》中还规定了政府在贷款、供给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劳模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农民加入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历经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人民公社的发展阶段,而农业技术变革也由最初的推广新式农具、良种改造、化肥应用发展到农业机械化,这些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促进了农业增产丰收。

——摘编自苏泽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农业改造研究》

材料三   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发布了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号文件”,表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国家在“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也不断加大。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指导下,21世纪以来,国家在制定农业农村政策时均遵循“少取、多予、放活”的基本原则,逐步构建起强农,惠农政策制度框架,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等。

——摘编自邹於娟《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与18世纪的英国农业发展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农业发展变革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变革的历史经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累财巨万的富豪,越礼僭制便成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贫民走投无路,只好聚而为盗或揭竿而起。西汉统治者决定严格礼制,撞过则责,位借则诛。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日:“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其后霍氏诛灭。汉文帝强调:“上节用则国富,君无欲则民安”。朝廷采取抑商的手段,迫使商人放弃对奢侈品的经营,并引导他们归之于农,以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考核各级官负时,把为政清廉作为升迁的重要条件。对于普通百姓的俭朴行为也予以褒奖,立教乡里,劝善纠恶,抑奢果俭。

——摘编自全晰纲《简论汉代抑奢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最早开始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供应基地东北地区,以劳动竞赛的形式开展,到1950年底全国范围地开始了增产节约运动。在农村推行爱国丰产运动,精耕细作,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商品粮食、工业原料作物、外销物资等等。在企业实行经济核算,改进经营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克服浪费。工人阶级纷纷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战斗口号,竞相参加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以华北地区为例,全区195211月完成增产节约计划的数字比10月份提高19%.12月又比11月提高25%,使1952年全区增产节约6万亿元的计划,到12月底超额24%胜利完成。

——摘编自郑博、韩永安《论建国初期增产节约社会风尚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抑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5年,我国历史上正式出现以“海关”命名的贸易监管机构。1757年实施粤海关“一口通商”政策,对外商在广州口岸的贸易和生活实施全面严格管制。粤海关监督作为内务府成员和皇帝亲信,既不屑于具体管理对外贸易和关税征收,也缺乏相关管理能力和经验,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满足皇室、各级官僚及其自身的需要。正因如此,粤海关被称为“天子南库”。

1854年,英、法、美以税务管理委员会的形式攫取江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明确了邀请外国人帮办税务的制度,并从上海一口推广至全国各通商口岸,且其职能拓展至国计民生诸多领域,甚至在外交、军事、工商业等方面。同时,洋关引进了划分高度巢中的垂直管理体制及先进的人事管理、会计、统计、稽查等。

——摘编自谢松《从粤海关“一口通商”到洋关终结的历史“画像”》

材料二   1949年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了海关总署筹备处,邀请全国各关的代表来商讨筹建新中国海关。9月23日,北京举办了全国海关工作座谈会,时任中财委主任陈云同志强调:旧海关变成新海关不要一下子都打碎,要慎重;海关的业务和技术要逐渐改进、修改;旧海关的人员不能全部辞退,要有选择地留用;要搞好新海关人员和旧海关人员之间的团结,制度要逐渐统一。会议结束时,苏联专家也介绍了苏联海关的经验。10月25日,新中国海关总署成立。195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及新海关税则。

——摘编自余崇懿《从抗日救亡到建设新中国海关》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国海关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海关筹建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美军官兵远离本土作战,害怕伤亡、思乡心切的心理弱点,我军则采取各种宣传措施加剧美军伤感情绪,造成美军军心涣散。同时在战场上,我军根据美军的文化特点、生活习俗,或送美军礼品,或播放其熟悉的音乐等。……在不同时期,我军的心理作战形式也有所不同。停战谈判开始后,抓住敌军士兵渴望谈判成功的情绪,提出了“和平就在眼前,保重好回家”“在停战前5分钟死亡是不值得的”。我军心理战的针对性使我军的作战成效显著,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战,使我军伤亡减小,同时又极大地瓦解了敌军,为我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鹏《中美朝鲜战争中心理战对抗的经验启示》

材料二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我军没有专业化的心理战领导机构,心理战的任务主要由政治部门的宣传、文化、统战、安全保卫等部门兼任。……但是,从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心理作战实践来看,心理战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已经成了一种趋势,这就要求进行心理作战必须建立起一支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专业化的心理战力量体系。

——摘编自丁晓春《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心理战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时期我军实施心理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军的心理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