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 专制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发展资本主义。西方民主政治一般有两种模式:英美式民主和欧洲大陆式民主。

——摘编自徐衍昌 张仙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创建与发展》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后,制定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总统制,成立了临时参议院,政治团体也伴随着西方近代政治价值观念的影响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但随着中央政府权威的衰弱和地方势力的增强,逐渐形成割据局势;民初政党大多为利益所 驱动而成为民主的祸患,政党不过成为争权夺利的傀儡;议员大多为地方都督指派,使议会屈居于北洋派的淫威之下;“因人制法”虽是为了保住革命的果实,但使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 志,不免使《临时约法》缺乏威慑力。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实践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走向了 失败。

——摘编自赵贺怡《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的最初实践》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形成了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帮 助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决策的重要方式,在民族地区实行利于各民族平等、团结、联合和共同 发展进步的最适当的政治形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取得了一系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果。

——摘编自黄百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建立的民主政治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辛亥革命取得的政治成果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并综合上述 材料,简述中西民主政治建设给你带来的启示。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注:1912年为民国元年)

年份民国元年民国二年民国三年民国四年民国五年民国六年民国七年民国八年
工厂数1737375033342923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2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结局如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民主,在一般的意义上可以定义为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决定和执行公共事务的制度。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做主,进而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事务……在《共同纲领》奠定的制度基础上,五四宪法总结新中国成立5年来的实践经验,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而国家建构的完成在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得到集中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制宪权的首次行使.

材料二   在宪法(五四宪法)起草初期,一些重大的制度设计都是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做出的慎重选择。在宪法草案起草委员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委员们对于宪法草案中的某些措辞进行了深入讨论。1954年制宪时,无论是在草案讨论阶段还是全票表决通过时,都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和拥护。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无异是耸立在中国历史上的区分两种截然不同宪法的分水岭。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部承前启后、具有基石意义的宪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论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民主内涵”及新中国“国家建构”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54年宪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2020-11-1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阶段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些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解决农村人地矛盾
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其中“土地收归公有”的事件是指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土地改革C.人民公社运动D.农业合作化
6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6-12-12更新 | 1185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公认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比西亚赫梯人的人工冶铁要晚了1000多年。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西汉以来,钢铁冶炼行业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还能大批量生产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如灯、釜、炉、剪等。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曾说“在所有的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鉴于铁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代王朝多直接控制钢铁冶炼,17世纪以前,中国至少有10项冶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李绍强《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后期,一些洋务派督抚开始在自己主政区域建立钢铁企业。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车轴;建立轧钢厂,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120毫米圆钢、方铁。1890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炼钢平炉,后又建成了一座15吨炼钢平炉。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这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座近代钢铁联合企业。1896年汉阳铁厂招股200万两白银,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从18711895年,全国钢铁最高年产量,铁没能超过50万吨,钢没能超过10万吨。

——摘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但广大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困难,凭着钢铁意志创造了钢铁业发展的奇迹。在苏联援助下,我国相继恢复和新建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构建起“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三大是建设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连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到1956年,新中国钢铁产量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摘编自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钢铁冶炼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洋务钢铁企业的发展不同于古代钢铁冶炼业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2024-05-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崇伦,1927年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农村的一个贫苦人家。1949年,鞍山解放了,王崇伦望着满目疮痍的鞍钢,决心为建设新鞍钢多出一份力。从此,他一头扎进了书本,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文化、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1953年,王崇伦作为鞍钢北部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工,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提前跨进了1956年,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从此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摘编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4-05-1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用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1940年3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

材料三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是指日可待,在这个重大转折关头,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完成了全国革命的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工夫。”所谓“铲地基”就是废除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官僚资本主义制度,“起房子”就是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事实表明,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实践探索中取得重大成就。

——《求是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各是什么?此约法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新中国初期建立了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2024-02-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农户一年的劳动成果,除了扣除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和交纳国家的农业税外,绝大部分用于全家人的生活消费,农户不仅不可能持续地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1953年和1954年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1955年,仅棉纱、棉布、卷烟,麻袋这四种产品的减少,就使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降低4%。当时广大农村,高利贷者日益活跃,雇工剥削的现象逐年增长,租佃的农户不断增加,土地买卖日趋严重,新富农到处出现。如果让两极分化发展下去,广大贫下中农仍将逐步失去生产资料,走向贫困破产的深渊。1955年制定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再一次强调:“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增长。”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工作,而实践上一般地说也能做到初级社比互助组增产,高级社比初级社增产,因而农民在合作化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就能够相应地增加收入,从而调动了他们参加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性。

——摘编自王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