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高票表决通过。而在66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也同样意义非凡。以上法律均体现的原则有
A.议会至上和自由主义原则B.民主集中和人民主权原则
C.三权分立和法律至上原则D.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 . 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②民主集中③社会主义④民主协商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3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把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国家根本大法中规定下来的。上述内容摘自
A.《新民主主义论》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4 . 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  )
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
2020-04-27更新 | 581次组卷 | 15卷引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2020-03-24更新 | 498次组卷 | 42卷引用: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6 . 新中国在起草1954年宪法时,既参考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宪法,也借鉴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宪法,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专家从严谨性和语言文字上为新宪法把关。材料反映出新中国宪法
A.有鲜明的中国特色B.力图实现公平正义
C.具有博收慎取精神D.在借鉴中走向完善
7 .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毛泽东主持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请结合图片信息和所提供的示例,论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和意义。(要求:论述须史实正确,要点完整,表述清晰,逻辑合理。)
【示例】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不断加强。1982 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改进国家政治制度;进步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些举措,为顺利实施改革开放和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
2020-03-17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既体现了普遍的宪政价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部宪法
①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     ②体现了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
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④表达了人民民主政体的基本诉求
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④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公开的先下达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机密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叫做“廷寄”。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也不经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自雍正以后,“咸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从而使公文转运、行文关系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1954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在公文转运中的实际地位,说明“廷寄”制度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先进之处。
10 .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
A.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公布了“一五”计划
C.通过了《共同纲领》D.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