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01-30更新 | 3269次组卷 | 4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2019-01-30更新 | 2462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6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面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A.人民公社获得了广大群众拥护B.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
C.家庭副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2021-05-07更新 | 234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018-03-01更新 | 782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陕西省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卷
6 . 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8 . 1953年10月23日,第一届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决议:拥护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所采取的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这说明当时国家
A.优先发展重工业B.进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调整工农业生产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1953年10月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D.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2017-10-19更新 | 611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