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漫画常常折射出时代的印记。如图中的人们正在燃放鞭炮庆祝。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经济政策已经严重脱离实际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各产业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
2024-01-2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表为1952—1956年全国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据此可知,③和④分别代表的是(     
经济成分
1952年1.50.719.171.86.9
1956年53.47.332.27.1
A.国营经济、个体经济B.国营经济、民族资本主义
C.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D.合作社经济、外资经济
2023-12-15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4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发展情况。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B.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C.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D.贯彻了科学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年以前,石家庄的服装业基本上是私人个体手工业和工场作坊式的生产。1951年,有70名职工的石家庄市新华服装成立。到1957年,石家庄拥有了棉纺织行业、印染行业、针织复制业服装鞋帽业等,成为华北地区重要棉纺织工业基地。石家庄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棉花种植业的广泛发展B.“一五”计划的实施
C.现代企业制度普遍确立D.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就业人员大增,城市和工业用粮也随之成比例增加,这导致物价全面波动、工资上涨,进而波及工业生产。对此,陈云提出:粮食问题,必须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坚持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关系。此举推动了(     
A.农业集体化改造B.政府工作中心的转移
C.国民经济的调整D.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东北地区移民数量大增,大量官方荒地被开垦,许多官地、旗地向民地转化,私人地主势力膨胀起来。官地、旗地向民地的大量转化,推动了东北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和发展,并迅速达到与关内大抵一致的水平。此外,东北地区的殖民地经济不断扩大。截至1931年,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额约占日本对国外投资总额的60%,占各国对东北投资额的70%,在东北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势力。此外,俄、英、美、德等国也分别在东北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势力,这一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得以彻底改变。

材料二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较早解放的地区,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初期占有突出的经济地位。1953年,新中国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把工业化作为首要任务。然而,实现工业化对我国来说面临不少挑战,借助外力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必要的选择。当时苏联对我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支持我国工业化建设方面,苏联以援建156个项目为中心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在这156个项目中,58项分布在东北地区,占全部项目的37%。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乔榛、路兴隆《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90年代至1949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及影响。
2023-10-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一战期间有了缓和的机会,“实业救国”思潮也在此时迅速崛起,同时也出现了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严重滞销。民国初年,中国工业产品的增加,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要满足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如面粉业和冶铁业,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发展得较快,纺织业由于进口的减少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一战结束后不久,面粉进出口马上转为入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在这期间,纺织业由战前的231家增至1920年的475家;而冶炼业由战前的8家增至20家。另外,列强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如纺织业和采煤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近60%的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

——摘编自吴才军《简析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的经验对新中国有示范意义,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依靠内部积累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必要的装备,使现代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才能加快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国家制定的“二五”计划中指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继续以重工业为中心,加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加强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对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部署,集中力量发展航空、电子、船舶、兵器、核能、航天等系列新兴工业。

——摘编自孙星《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是我国某一时期企业的利润分配情况,据此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     
国家税收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资本家红利
34.5%15%30%20.5%
A.公私合营的合作方式B.国家至上的经营理念
C.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D.关注民生的企业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为表明自己新的阶级立场,也纷纷脱下西装,换上中山装。不少服装店开办了改西装、长袍为中山装的业务,就连衡量裁缝手艺的标准也变为谁能做好中山装”,该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A.1911——1915B.1924——1927C.1949——1956D.1978——199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