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到1952年,中苏贸易额由1950年的3.38亿美元增长到10.6亿美元。党中央利用香港、澳门千方百计从西方国家进口我国急需的一些物资。1951年到1954年,我国对香港的贸易量分别占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62%53.4%41.5%37.8%;从1957年起,我国每年举办两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比1950年增长2.9倍。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从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引进11个成套设备。1973年,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引进四十三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单机方案”。

——摘编自王晓峰《社会化大生产理论视野中的新中国开放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1年初,党中央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方针。农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改基本核算单位由人民公社为生产队、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一些地区曾推行包产到户,但被废止。工业方面,大力压缩基建、降低发展速度。1963年后,加快发展轻工业,并多途径提高技术能力、产品质量,进行“充实、提高”工作,采取措施重建了高度集中的中央管理体制,改变了1958年经济权力下放造成的混乱局面。在毛泽东“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指示下,借鉴资本主义托拉斯形式,组建了一批国有大集团,并取代政府机关直接进行经营管理。196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与1957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0.1%,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影响。
2024-04-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对美国迫害、监禁、扣留要求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控诉,并选择了钱学森、汪良能等人的具体事例作为证据。因为美方认为钱学森对美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了重大的潜在威胁,所以不肯放钱学森回国,也不愿意大规模地允许其他中国留学生回国。经过多年的外交博弈,双方在19559月最终达成《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的声明》。917日,被美国政府扣留长达5年的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才正式踏上了归途。

——摘编自荣正通、胡礼忠《中美日内瓦会谈与钱学森回国》

材料二   还有不到一星期,尼克松总统就要同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茶,对于他究竟为什么要来这里去做一番解释。今天,俄国成了头号帝国主义。同时,美国又陷入了一大堆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情况使得美帝国主义出于它自己的理由谋求在外交上对北京打开一个口子,中国人现在可以从中获得好处了。

——摘编自英国《卫报》1972年2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政府阻止钱学森回中国大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4—1972年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一变动的背景因素。
2024-04-1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二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一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两国的设想并不相同。斯大林希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

史料二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极端反感”的原因。为了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了哪些努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为什么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235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在“中立”旗号下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1938年10月, 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 “门户开放”原则,美国如继续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设法遏制日本,会使西方在亚洲的权益丧失殆尽。权衡利弊, 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远东战略的基点是“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战争爆发”。1941 年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

——摘编自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1950年2月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离间中苏关系的希望破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更加敌视的立场。在外交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动员西方盟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形成。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对此,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双方同意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高级会谈。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 经过反复磋商, 两国最终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024-03-05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决策者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为打破美国的孤立与封锁,中国提出了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确立了新政权的外交大格局。1950年中美先后卷入朝鲜战争,两国对抗的格局就定了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7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9中美建交


(1)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不同。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培源(19021993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书香门第。1924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学习,1927年在美国攻读研究生,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他把严格的谐和条件作为一个物理条件添加进引力场方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39年,他证实了在均匀性或各项同性的条件下,可以将过去常用的宇宙度规简化,并使求解问题大大简化。他从事湍流研究是从1938年开始的,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湍流上,并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后各国不少人沿用他的方法进行开拓,形成了“湍流模式理论”流派。他在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培养众多的科学人才方面也成绩卓著,曾数十次代表中国科学技术界出席国际会议或率团商谈科技人员交流培养和国际科学合作事宜,对发展国际科学合作、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维护和宣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外交政策和原则立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宝贵的贡献。周培源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曾兼任过许多重要社会职务。在他90岁的时候曾说:“我今已年近90,社会工作很多,但我还想多做一点事”。

——摘编自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周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培源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培源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3-09-2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毓川,1934127日生于浙江省,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70年代,作为“宁芜玢岩(火山岩型)铁矿”国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建立了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在国内率先开拓了区域矿床成矿模式研究的新领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陈毓川与程裕洪等研究提出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创立了“成矿系列”学说,全面发展了区域成矿理论,并广泛应用于指导找矿。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新战略,陈毓川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新疆、西藏、云南、四川等地,几乎跑遍了重要矿区。20062014年,陈毓川和叶天竺等一起推动了全国危机矿山、老矿山的找矿工作,为深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陈毓川院士虽年已耄耋,却仍在积极谋划和推动我国地勘事业跨越式发展之路。

——摘编自《中国自然资源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毓川及其团队对中国地勘事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毓川在地勘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3-08-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部分学校(暨全国乙卷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2023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