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占有较大比重的落后农业经济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毛泽东继承发展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将农业科技进步明确为全党必须为之奋斗的伟大任务,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逐渐生成。他认为,首先必须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为此,组建了农业机械部和地方农业机械厅局,全国成立农业机械院校培养人才。他提出了“土洋并举”的循序渐进农业机械化实施方针,主张既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粮食生产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经济基础,毛泽东认识到粮食问题的解决是艰巨的,他提出要改善耕作环境与提高农业化学水平,特别强调重视化学肥料和防止土壤硬化问题,强调研发优良作物品种和多种农作物的结合生产的重要性。另外,还号召领导干部踏实学习农业知识,开展农民扫盲工作,强调要注重汲取农民实践经验,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毛泽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使得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得以不断前进。

——摘编自张泽、刘友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生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的内容。
2024-03-24更新 | 32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拿起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表决情况,边看边说:“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葡萄牙也当了“红卫兵’,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1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

材料二   毛泽东说:1950年,我们还在“花果山时代”,你(指乔冠华)跟伍修权去了趟联合国。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题目叫做“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这次你们去,不是去告状,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民。26届联大会议主席阿里课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并为实现联合国的宗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宫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261次组卷 | 1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恢复教育权”运动,要求一切外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在教育部登记,以及所有这些院校中的领导人都必须是中国国民。不久,国民党有关孙逸仙的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进入院校。另一政策是在全国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直接由南京教育部监督。从1933年开始,政府发布法令,包括管理必修课、选修课和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事宜。此外,还限制文科的招生人数,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科。虽然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教学计划的调整尚未完成,但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教会学校以及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采取“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相比,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中国初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军国民教育。梁启超在著作中强调中国先秦时期就有武勇之精神,但也应借鉴他国的军国民主义教育,通过举国皆兵的教育,使国人“把体操练得好好的⋯⋯”,以造就武勇刚强的“新国民”。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和学社,特别重视军事训练。1906年,清廷推行学制改革,强调“体操一科,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辛亥革命后,学堂的体操课,被兵式体操和军事训练所代替,对此,茅盾曾说道“湖州中学的体操课,实在是正式的军事训练,远足是急行军的别名罢了”。新文化运动后不久,军国民教育为更为科学的新式学校体育所取代,近代中国体育自此脱离“国家化”的单向度,开始步入多元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郑志林《论军国民教育与我国近代体育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先后提出“国民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口号,并相继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等政策,明确要求在厂矿、学校、部队及机关中成立体育协会,切实开展体育运动;农村地区在群众性体育的广泛性和经常化上下功夫,有步骤、有计划及科学地普及因地制宜的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上,实行国家体委和体育总会统一领导,各部门相结合的分工合作、高度集中的垂直管理模式,各地群众体育活动主要以体育协会组织开展。20世纪50年代末,共建立全国性体育协会21个,基层体育协会近4万个,农村基层体育协会3万余个,广播体操、课间操及工间操等“操类”活动空前繁荣。后期,随着体育学校及体育场馆等基建项目落地,以球类、武术、拔河等项目为主的群众体育活动日渐丰富。

——摘编自赵述强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体育治理的历程回顾与新时代瞻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军国民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毛泽东还表示,“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施加压力,并从朝鲜半岛南部、中国台湾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形成威胁中国大陆的态势。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看到苏联军事力量迅速膨胀,自己却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谋求从越南“脱身”,美国转而尝试同中国接近。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使美国的这种想法具有实现的可能。而就中国而言,要应对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同美国缓和关系。中美两国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并着手进行准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并简述在这些外交政策和方针指导下取得的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海南岛,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鬟吴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战士。

1964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演出,给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很高评价:“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记

·195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革命斗争史的回忆录文集,‘红色娘子军”连连长、老红军冯增敏的回忆文章《红色娘子军》位列其中。

·1963年下半年,周总理看了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巴黎圣母院》后说:“你们已经演了十年西方、苏联的芭蕾舞剧了,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

·1964年9月,经过千锤百炼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正式演出,世界上第一部用西方芭蕾的形式演出的中国的芭蕾舞终于登台。50多年来,演出4000多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

·1970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被拍成了彩色电影,红遍了大江南北。

——摘编自朱冬生《从红色种子到参天大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进行阐释。(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的焦点及美国的承诺。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善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1 639亿吨49%9.3%
130.4万吨193%53%
135万吨754%46.2%
6 649万吨105%7.4%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000亿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400亿元,占全国的1/3;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

——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重要影响。
2022-05-1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