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处境十分艰难,撮开经济形势,单说政治生态就恶劣异常,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再是后来与苏联的化友为敌,战争阴云常年笼平着中国大地。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空中升腾的巨大蘑菇云,震撼了整个世界;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时,空中传来清晰的“东方红”乐曲,它是如此悦耳动听,整个中国都在聆听,整个世界也一定在静听。

——摘编自潘志华《中国科技走向辉煌》

材料二 新时期中国的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所致。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典型代表。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神舟飞船”计划的成功,就如同20世纪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它的经济效应将不断放大。

——摘编自冯留建《中国科技软实力的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70年代与新时期我国发展航天技术的不同影响。

2 . 材料   尼克松,美国第34任副总统及第37任总统。执政期间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接触,于1972年实现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20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苏联在核武器技术的发展上领头超前……不管乐见与否,尼克松也了解到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性已不如以往。如今美国必须面对自己的相对衰退,以及自信满满的新兴大国崛起。再者.共产主义的铜墙铁壁开始出现松动,中苏关系之间出现嫌隙。而对于中国建国20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包括美国都是承认的。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尼克松认为拒绝与亚洲大国,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交往,是没有道理的。1972年的尼克松中国行,使得长期敌视的中美两国关系开始“破冰”。在尼克松暮年时期,依然坚称开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门,乃是他从事公职生涯以来的巅峰创举。尼克松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不仅能遏制苏联力量的扩张,同时缔造了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稳定及和平

——摘编自玛格雷特·麦克米兰《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尼克松访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访华的影响。
3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是全国工作着力点转移后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大战役。与1960年的“八字”方针相比,两者提出的相似背景是
A.“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B.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左”倾错误得到有效抑制
2019-08-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智能测评与辅导-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9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绵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019-02-26更新 | 147次组卷 | 7卷引用:考点1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备战2019年浙江新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5 . 历史中邓小平曾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这次讲话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胜利完成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C.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开始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7 . 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人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8 . 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023-10-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6·纲要上第2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9 . 伟大的建设成就: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____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____弹、____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1964.6:第一枚自主设计制造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1964.10: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跨入核国家强列
1967.6: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6: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卫星发射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医学: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世界首次),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5)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极大地增强了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政治的民主化及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
(1)对美国来说: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2)对中国来说:①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②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023-10-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6·纲要上第2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10 . 伟大的建设成就: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____,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2023-10-2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6·纲要上第2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