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8-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代表分布图


(1)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主题并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进行阐述。(要求:自拟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1958-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2022-04-22更新 | 24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下,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深刻改变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格局。



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三线建设集中分布的区域,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三线建设的看法(要求: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看法体现唯物史观,史论结合)
2022-04-15更新 | 540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4月联合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3 .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分析形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2021-11-11更新 | 542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
4 .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指出,正是无数有骨气的中华优秀儿女,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于从困难中奋起的能力,咬紧牙关,保证了中国能够从如此严重的经济困难中走出来,并且向前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事迹

王进喜
(1923-1970)
王进喜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玉门解放后成为一名新中国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

王淦昌
(1907-1998)
他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新中国的成立急需核研究方面的人才,王淦昌毫不犹豫放弃了申请诺贝尔奖的机会,毅然回国。1961年,组织希望王淦昌放弃原来的研究方向,改为国家迫切需要的核实用性研究上。王淦昌只说了一句话,我愿意以身许国。此后17年,他化名王京,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中。多年以后,当亲人和王淦昌说起这段经历,王淦昌只是非常平淡地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焦裕禄
(1922-1964)
1962年,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当时,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据三位模范人物并结合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的相关史实,自拟题目,谈谈你对“中华民族的骄傲”的理解。(三位模范人物可以综合论述;也可以任选其一,结合具体的建设领域进行论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60年代初,雷峰在日记中写道:“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雷峰认识的理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的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美突破技术封锁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1950年,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我国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也有利于祖国统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2020-07-03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北师大遵义附属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在60年的岁月、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在短短60年里,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

——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材料二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与党的十六大、十九大决议


(1)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时间”由“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变得“举世瞩目”甚至“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注意的问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