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58年到1961年,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与之相伴随,出现了货币发行过多,市场不稳定的现象。为了消灭财政赤字,并稳定市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的有:一是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扭转企业亏损,以增加商品供应,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其他各项事业费和国防费用,以减少财政支出。三是在保持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对针织品、自行车、钟表、茶叶、酒类及某些糖果、糕点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以回笼货币。这种作法
A.实质是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B.说明中共停止了大跃进运动
C.表明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恢复经济
D.中共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2 . 下面是反映我国某一时期宣传画及相关日记,对该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社会氛围和谐B.国民的建设热情受到压抑
C.社会资源得到较好利用D.农民服饰表情深受文革影响
3 . 1956年中共八大确立了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而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它
A.过于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客观规律的作用
B.使我国工业在十五年乃至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超了英美
C.使我国农业在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
D.使我国科学和技术在实现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地赶上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
4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5 . 下列运动中,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三大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D.“文化大革命”
6 . “深刻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这是50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7 . 据统计,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71年增长6.6%。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3968亿元,比1972年增长9.2%。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革”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文革”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8 .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c阶段: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d阶段: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9 . 下列成就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②田中角荣访华,中国和日本恢复邦交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阅读下图,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正确的是
A.甲是中国、乙是英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英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法国、乙是日本、丙是美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