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民本・民富・国强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很多治国思想,节录如下: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

足国之道,节用而裕民…… 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实出百倍。……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当权统治集团开始把西方科技与新式工业引入中国,开创了近代第一轮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为政要先利民的主张,主张政府应更多关注经济领域。洋务运动以后,以严复为首的早期维新派人士逐步意识到振兴工商业是国家富强之道,历立国之本。郑观应提出同列强要“决胜于商战”,马建忠认为“民富,商务为首”,康有为也主张通过发展商业,促进民富,进而推动国强。实业家张謇主张“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黄茂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富民强”思想的理论嬗变和实践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将工作的重心从革命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西方国家通过工业化迅速强大的事实、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工业 化探索的基础、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借鉴等使得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走工业化道路,寄希望于通过工业化迅速改变落后的面貌,使国家能在短期内强大起来。

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但是首先重要并能 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1953年8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财经 会议结论时,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 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

——黄茂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富民强”思想的理论嬗变和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富民强与国家实力的增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相关具 体表述如下:

①1979年3月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②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概括材料中治国思想的共同点。依据所学分析产生原因及影响。
(2)与古代相比,晚清时期的“民富”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依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4)仿照示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富国强与         ”角度提炼一 个主题,运用相关史实对该主题加以简单说明。(抄写示例不得分)
【示例】
主题:民富国强与党的政策
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等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富民强的重要保障。
2 .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列各图所示: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

材料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材料一所示的两幅图片反映了近代民主革命中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在瑞金建立临时中央政府的意义。在西柏坡作出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怎样的转移的决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实现了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跨越?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
3 . 202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大会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和政策,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等。

材料二   部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委员会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简表

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
党的八大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
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中共十四大(1992年召开)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中共十九大(2017年召开)
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为什么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结合材料一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次党的会议,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主要任务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2022-05-25更新 | 27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歌词见证历史

材料

歌名歌词节选
《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啊中国 啊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上表是中国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传唱歌曲的歌词节选。请根据歌词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每首歌曲创作的时期,并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要求:点明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17更新 | 321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一一李静、萧红忍《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以秦汉为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思想对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影响。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拉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一一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一一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遮适用性的法则.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指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主要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法则对法国和世界各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过去遗留的问题”主要是指哪些问题?试从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三个方面概括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对20世纪末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0-08-0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1: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人物2:思想家洛克与潘恩

《政府论》的大部分内容其实在1680年前后便已写就,为了切合1689年的形势,洛克在出版时又作了一些补充。该书首先对由来已久的各种君主专制主义学说进行了猛烈抨击。

1776年1月,潘恩写出了一本名为《常识》的小册子,他清楚地说出了人们的心声:君主制是一种糟糕的政体,最好不要采用。大不列颠正在用赋税和贸易限制损害美洲的经济。让一个远在三千英里之外的小岛统治整个大陆,这是愚蠢之举。


(2)结合所学,比较洛克和潘恩对于政体看法的异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人出版著作的主要目的。

人物3:科学家钱学森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3)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人物4: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照片,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图中的英文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4)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谈谈美国总统里根可能会在中国看到什么。
2020-09-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6届高三3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棉纺织业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部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近现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 “人们看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那个时候,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做的衣服)出来见客。还不止此,因为我们的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窗帘、垫子、椅子乃至卧铺本身都是白棉布和印花棉布。”(概括流行)

同时在各方面响起了责难和抱怨的大合唱。(反对)如果人们继续宽容这种外来的竞争,那么英国的民族工业、享有特权的毛纺工业将会怎样呢?我们知道,毛纺工业是不惯于耐心忍受任何竞争的。(反对理由)英国议会赶快使它得到满意,1700年颁布了一道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棉织物输入英国: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英国议会为什么要颁布1700年的禁令?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论,该禁令的颁布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英国人的目标要锁定印度。殖民当局在印度征服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和1872年相比,下跌最低的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从1872至1890年,棉纱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棉布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127。洋纱进口增加的数量远远比洋布增加数量多得多……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棉纱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一倾销过程的影响?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华民国时期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1949年前最高年指数(以1949年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产量1949年1952年1983年
棉花193684.9万吨52.4153.6546.2
棉纱193344.5万吨73.5147.4734.8
棉布193627.9亿米67.7137.3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的原因。

时间原因
30年代—1949年
1952年
1983年

2020-04-0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镜头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成为改革的起点

材料一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由于吃不饱,每年秋后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1978年,生产队社员签订了全国第份包干合同,如图


材料二 今年(1979年)全队粮食总产量132370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产量总和……据初步统计,今年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000多元,平均每人400多元。1966年至1976年,人均年收入在16.5元至40元之间。

——据凤阳县委政策研究室《“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1979年2月)整理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歌》


(1)以上材料说明小岗村的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镜头二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五个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材料四 第十三条 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第十四条 ……对投资额达五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或者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第十八条 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华侨和港澳同胞,出入境均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材料五 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

——《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

材料六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


(2)据以上材料概括,经济特区实行了哪些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特区的建立有何意义?

镜头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仿照表格其他部分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镜头四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试举例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需答出四个事例)
9 . 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材料二 1791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制造业报告,要求对欧洲进口的货物征税,以保护本国工业;通过提供补贴来鼓励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联邦投资的铁路和航运网。目的是刺激商业发展和使国家更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但是,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不希望对海外贸易征收关税,担心会导致海外贸易缩减和提高生活费用。国会最后没有批准这项报告。
——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2)概括汉密尔顿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张。结合材料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分析这些主张未被批准的原因。
材料三

注1:外债是一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和民间举借的债务。注2:表3右侧表明的是这一时期运用外债数量最高的三个行业。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