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广东省清远县自1978年10月起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销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这些举措(     
A.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B.实现了政企权力职责分开
C.改革了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D.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1949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0.2%。

——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三   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90年代初,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依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以上海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决策。上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新飞跃。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3 . 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B.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
2021-11-18更新 | 618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我国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提出“我国因为实行低工资制度,居民的收入不高,以往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高的居民将会逐渐增多,他们应当对国家多作些贡献。”由此可知征收个人所得税
A.有效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B.大幅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个人收入实际增长D.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B.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2021-10-03更新 | 304次组卷 | 30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某学者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经济特区的建立、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形成等都是上、中、下层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大量专家、学者在上、中、下层之间传递信息,为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提供咨询,并参与各层次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改革密切了各阶层的关系B.改革开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改革与开放之间相互促进D.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
2021-09-05更新 | 655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这表明当时我国
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明确了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D.彻底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特别16世纪及其以后一百多年,是英国所谓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内容为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是恰当此际,乡村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当时,不仅有奠定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锯木等行业。其中的冶铁和采煤业,后来成为工业世界初期机械和能源的两大支柱。在此期间,英国新兴毛纺织业的产量翻了三番,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大量出口,时有“衣被半个欧洲”之美誉,触角甚至伸到亚、非、美洲部分地区。生产组织形式也突破了分散的家内劳动制,形成“委托劳动制”。组织者或是毛呢商,或是工匠,前者提供原料而且拥有一定的资金,后者掌握了关键的工序。

——据王乃耀《十六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等

材料二   在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大地上,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批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他们本是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庄稼人,现在却穿行于银行与市场之间,成为第一批过起都市生活或接近都市生活的乡下人。1987年,中国农村经济中,非农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乡村企业崛起,标志着中国踏上了国家工业化的新台阶。中国乡村工业的出现,不完全是农产品剩余发展的结果,它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农村工业发展无论产权制度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发育,还是科学技术的投入、开发和普及,目前都处于欠发达状态。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9 . 读如图,导致90年代初期全国客运总量急剧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调整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B.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0年,在严重的城市住房短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启动了城市住房改革,对于当时的政府决策者而言,住房改革一方面要推动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还必须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应受到负面影响,而应得到改善。因此住房改革必须是渐进的,必须与其他改革相配套。最初的住房改革举措是综合财政制度改革,将住房投资的决策权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国营单位和城市集体企业。到1988年时,国家预算内资金在住房投资中所占比例从改革开始时的90%下降到16%,国营单位自有资金的比例上升到52%,非国有投资也开始占到20%。政府和国营单位下属的住房建设企业也通过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上独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此期间,大批的新住房建设和旧住房改革项目得以上马,缓解了由于长期缺乏投资而造成的严重住房短缺现象。

——摘编自方可《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
2021-07-1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