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5 道试题
1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2023-08-18更新 | 290次组卷 | 35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2023-10-01更新 | 224次组卷 | 27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支出结构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有关民生的补贴和转移性支出急剧增长。20世纪60~80年代,不少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30%甚至更高;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趋势有所下降。上述变化表明,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A.直接干预经济力度加大B.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C.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对“三公”进行了改制:一是尚书令由从前单纯为皇帝管理奏章文书发展到有权处理政务,出纳掌奏,操持机柄;二是侍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加官,有权出入禁中,随从皇帝,以备“顾问应对”;三是一些皇帝的心腹大臣,如大司马、前后左右大将军等,因得到宠信,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参与中枢决策。到光武帝时期,“三公”有事反借尚书以达上,“三公”举荐的官吏反要由尚书“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以定取舍”。这样,尚书台实际上取代了三公府的地位,“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三公”改制的措施和唐代尚书省的职权变化。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趋势及其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
2022-11-16更新 | 108次组卷 | 6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乡村的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7 . 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且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商周政治体制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部落血缘色彩增多B.国家政权的强化
C.财产地域观念淡化D.等级制度的瓦解
8 . 历史教授章百家认为:在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中,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到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得以改变B.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C.国际格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2021-09-27更新 | 1138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过了不久,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A.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呈现弱化趋势B.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
C.政治体制变动的随意性太大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增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2次组卷 | 6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