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写作《杜陵叟》:“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该诗(     
A.标志着唐朝诗歌的转型B.所述现象根源在于自然灾害
C.反映税制改革存在弊端D.实质是维护唐朝的统治秩序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曾言:“殿前试士始于唐武后。然唐制以考功郎中任取士之责,后不过下行其事,以取士誉,非于考功已,试之后再试之也。” 武则天于永隆元年(680年)“始以文章选士”,但这只是皇帝代行吏部主考官之职。而且,在《新唐书》中有记载:“随其人主临时所欲”,仅武则天这一次,只是偶尔为之。

——摘编自徐连达《隋唐史与政治制度研究论集》

材料二   宋太祖时期,殿试依然沿用了唐朝诗、赋取士的传统做法;太宗时期,在考察诗、赋的基础上,增加了试论;神宗时期,一改以前诗、赋、论三题的办法,仅试策一道,限千字以上。宋代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选定试题、临轩策士、审定状元等前十名名次。自此,殿试制度确定下来,为后世历代所沿用。对于宋朝的士子而言,凡是参加过殿试,就能以“天子门生”自居。这些天子门生常常能得到皇帝赐宴、赐诗、赐物等隆重礼遇。这样一来,宋朝的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倍加看重而趋之若鹜,把参加科考看成是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薛亚军《拯弊与集权:唐五代覆试及其与宋初殿试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唐宋殿试形式、内容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殿试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023-12-0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唐代和亲多达27起,终唐一朝,东起海隅,西达大漠北至碛北,都留下了和亲公主的足迹。下列诗句中赞同和亲政策的是(     
A.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B.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C.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虏雏更多D.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尘为和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2022-11-27更新 | 2143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代科举,命题较为随意,“诗赋题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为之”。而北宋规定“诗、赋、论于九经、诸子、史内出题”,对命题的范围作出明确规定。金代科举也规定“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这主要反映出,科举(     
A.制度设计适应统治需求B.以德才兼备为选拔标准
C.命题范围渐趋缩窄僵化D.内容不再考查诗赋题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唐朝“以诗取士”仅靠考场短暂比试存在一定不足,唐玄宗天宝年间礼部侍郎韦陟针对性地采取纳卷和行卷措施,纳卷即考生自己把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官先行过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据此可知唐朝
A.科举制形式主义流弊严重B.文学水平决定了选官质量
C.选官制度存在诸多腐败性D.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
2022-05-27更新 | 956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昆山市学则优教育培训中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精通帝、王、霸和强国之道,入秦后迅速赢得秦孝公信任。商鞅以戎秦之粗质,取三晋之严文,为秦国输入新鲜血液。但这也产生激烈地利益冲突,表现在文化政策上就是“燔诗书”。被焚烧的《诗》《书》究竟有哪些?必定是那些不合新法的篇章,所以《荀子·劝学》说:“诗书故而不切”。毕竟《诗》《书》也有精华部分,像《秦风》《秦誓》中都记越着秦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这是鼓舞秦人坚持变法的精神动力,因此它们才完好地保存下来。“燔诗书”是“明法令”的手段,商鞅不惜采取“立木为信”的方法来达到“明法令”的目的。商鞅变法后,六国士人大规模入秦,谋取功业。

——摘编自马晓茵、束 江涛《〈韩非子·和氏篇〉之“燔诗书而明法令”考证》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_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类别引文
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朝进士科诗赋题,主题多是景物题咏或怀古,如《山出云诗》《金谷园花发怀古》。宋朝进士科诗赋题,出现了大量诸如《龙船习水战诗》《悬爵待士诗》《主圣臣贤诗》之类的主题。以上变化说明
A.宋朝重视官员政治素养B.唐宋进士考试题材单一
C.理学推动科举制的成熟D.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10 . 春秋前期,体现礼乐文明的歌诗活动,成为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诗》为媒介展开外交,是诸侯国之间的重要政治活动,《左传》关于诸侯国间的赋诗外交有“歌诗必类”(“类”即相近、相通)的记载。材料意在说明春秋前期
A.分封制和礼乐制互为表里B.诸侯国邦交寻求礼乐认同
C.《诗经》成为官方教科书D.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出现
2022-01-24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