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D.英国选官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2024-03-02更新 | 117次组卷 | 3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艺术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检测历史试卷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C.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2023-12-01更新 | 854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崇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情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为变法寻找新的理论依据B.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C.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D.与保守派争夺变法主导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成为此时王室家风中的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学习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汉朝以来,立德修身、重视治学、学而优则仕的家风逐步形成,大量家训开始出现,譬如汉高祖刘邦遗嘱《手敕太子文》,教导其子刘盈要“读书练字,尊老用贤”。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家风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忠孝礼仪、读书修身、勤俭节约仍旧是传统士族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曹操的《诫子植》。除了诫子文书之外,《颜氏家训》的问世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风教育文献,直接推动了我国家风文化在民间的大发展大繁荣。李唐帝国时,家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重视知识、读书论学”,这得益于文官科举选仕制度的确立。

宋明时期,出现大量家训读本,如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等,内容涉及忠君爱国、读书学习、修身立世、礼仪规范、勤俭节约、齐家守业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家风的主要内容。宋明时期,以儒家家风为主体,以商贾家风、女子家风等为有益补充,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具备了成熟完备的理论形态。

——摘编自张贝:《历史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风传承发展的积极影响。
5 . 东汉《论衡》记载:郁林(今广西)、日南(今越南)、辽东、乐浪(今朝鲜)【以上均为东汉郡名】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这反映了东汉(     
A.朝贡贸易体系逐渐形成B.大一统边疆治理成效显著
C.边疆治理采用单一郡制D.边疆与内地间的差异消除
2023-07-08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重刑轻德,认为君主应"缘法而治",提出了"法、信、权"有机结合的法治理论和治理模式。商鞅极力推崇重刑,“轻罪重刑、刑重必得、不赦不宥”,禁奸于未萌。其重刑主义带有明显"以利去刑"维护君主集权统治的功利性。其司法实践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特权。商鞅宣扬民愚则易治,于是燔《诗》《书》而明法令,他认为《诗》《书》等都是一些“巧言虚道”,能使人怠于农战,这种做法创造了有效的法治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
7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谏议制度比较完善的时代,谏议形式走向多样,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它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二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时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2022-11-08更新 | 830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汉朝出现了律令儒学化的趋势B.“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C.汉朝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D.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秋由姓入人后向人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湧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通“返”)古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传》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待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怖景。

——摘编自《普通商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推行的新的选官制度,并分析这一选官制度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辽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