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66次组卷 | 192卷引用:福建省福安一中2018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在中国古代,皇后的废立一度是“国家大事”,并产生了外戚干政现象。直到唐高宗时把皇后废立作为皇帝“家事”处理,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并贬黜其舅父长孙无忌,才基本告一段落。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外戚势力的扩大B.门阀士族的衰落
C.妇女地位的提高D.君主权力的强化
2023-12-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秦朝统一后地方实行郡县制,但皇室子弟的分封却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其主要理由。血缘分封在秦朝统一后长期存在说明(     
A.贵族政治仍占据主导地位B.分封子弟成为皇权的工具
C.血缘纽带是封建统治基础D.宗法伦理具有顽强生命力
2023-12-2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苦读及第。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庆历年间,针对国家贫弱的问题,他上书仁宗,提出“讲求武备、整顿吏治”等改革主张。在生活上,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死后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范仲淹将财产悉数捐出设立义庄。在他亲自草拟的十三条义庄规矩中规定: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同共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他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后几代人的敬仰。为官之地的百姓无论哪族人民,常常画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他去世的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痛哭哀悼,斋戒三天。历代仁人志士也以范仲淹为楷模。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奋发向上的思想光辉。

——摘编自诸葛忆兵《范仲淹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的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范仲淹身上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
2023-12-2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明朝的皇帝完全可以把大学士的票拟全部推翻而自拟批答,但这并不是常见的现象,因为这种做法表示了他对大学士的不信任,后者在众目睽睽之下会被迫辞职。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B.理学影响社会发展
C.行政机制的理性运行D.君臣关系愈发和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所示反映了当时政府(       

时间

诏令内容

至德元年(756年)

“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

广德二年(764年)

“天下州县,各量定酤酒户,随月纳税”

建中四年(783年)

“凡屋两架为一间……上价间出钱二千,中价一千,下价五百”

A.力图解决财政困难B.积极应对安史之乱
C.严守重农抑商政策D.已开始实施两税法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界进化”

材料   如图为北京《浅说日日新闻画报》(19099月)刊发的《女界进化》。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界进化”现象加以阐释。
2023-11-2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138年,南宋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高宗,反对向金人屈辱求和,其中有言:“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1267年,监察御史刘蔽上疏反对度宗的内降恩,认为帝王不能有私恩,提出:“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材料表明南宋(     
A.士大夫“共治”意识增强B.恪守祖宗之法成为惯例
C.君主专制统治出现危机D.官僚政治运作体系缜密
23-24高三上·福建·期中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124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记注制度是从西周开始的史官实时、连续地记载当世君主言行的制度,该制度的兴衰与史权(史官权力)强弱紧密相关。下表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史权的变化情况。

从西周末到春秋周人重视“以史制君”,记注制度应运而生,春秋时期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史官特别注重“记过”——即直书当世君主过错并公之于众。这使得史权达到了此后任何时代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从战国到秦代法家思想强调君主操纵臣僚﹐臣僚无权制约君主。记注制度由此失去存在的理论基础,逐渐走向消亡。其结果是战国至秦代的史官只能“记功”不敢“记过”,史权荡然无存
从西汉到唐高宗朝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促使汉初统治集团重新承认“以史制君”的必要性。东汉章帝朝出现撰述型《起居注》,经过两晋南朝的发展演进,到北魏孝文帝朝正式重建记注制度
从唐高宗朝到清代君主再度打击记注制度,但他们的主要方式不再是像战国秦代那样直接废除该制度,而是在形式上保留该制度的同时对其加以“改造”,挖空了其监督君主的精神内核。史权最终蜕变为君权的附庸

——摘编自杨德会《中国古代史权演变考论——以记注制度变迁为中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史权演变的历史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史权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这一制度的演变加以评价。
2023-11-2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