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根据光绪年间官员的档案数据统计,在4498个历史人物的信息中,具有捐纳经历的官员人数达到2674人,占总数的59.45%,形成了所谓的近代新兴官僚阶层。他们大多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廷芳、徐天麟等。据此可知,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
A.是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B.客观上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C.是清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 D.解决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
2020-10-01更新 | 1520次组卷 | 28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开始后,一些大臣明确主张将过去的书院改成学堂,学堂学生毕业后也可取得功名。不久,慈禧太后采纳了相关建议。1902年,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两年后,慈禧太后又命人修订章程,将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其上还有大学,并规定中小学堂的毕业生可以授予生员(秀才)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可以授予举人功名,而大学和通儒院的毕业生可以授予进士功名。随着这些措施在全国逐渐推广,科举制度的地位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琪《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材料二   1907年,沈家本在《类进呈刑律草案折》中指出:“将欲实行新律,必先造就人材。近年各省遵旨设立法政学堂,查叠见奏报,拟请明谕各督抚认真考核,力筹推广,务使闽省官绅均有法律知识,则一切新政可期推行无弊,实与预备立宪大有关系。”在清政府的明令推动下,全国法政学堂大量涌现。据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统计,宣统年间,全国有各类专门学堂共111所,在校学生20672人,其中法政学校有47所,学生人数达12282人,超过其他专门学堂人数的总和。

——摘编自周少元《晚清法律教育形式的转变:从职业教育到学堂教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清末学堂制度改革对科举制度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慈禧修订学堂章程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学堂制度建设。
3 . 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女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B.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
C.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D.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
2019-01-30更新 | 770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贵州遵义市航天高中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