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下图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单位:亿元)。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A.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贯彻B.边疆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
C.民族地区发展依赖固定资产投资D.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快速上升
2022-08-28更新 | 884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队的中下级军官专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沈静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区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是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打乱,打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通过表中数据变化可知(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
1430397920.594.17388.932.9
1552265913.332.02414.4243.3
1621278012.920.68.1755.2
A.赋役制度逐步让位于租税制度B.财政收入的税种来源比较丰富
C.白银货币化推动农产品商品化D.实物之征逐渐转变为货币之征
4 . 如表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推知(     

贞元初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1斗)20070—8040—7050
绢(1匹)40001500—1600800—900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2023-11-11更新 | 1023次组卷 | 13卷引用: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已与东北根据地开展了地方性的经贸合作。1950年,随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签订,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到1959年,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   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以换取苏联的机器设备和   成套设备等。除此之外,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为适应两国贸易   需要,中苏还决定发展并完善铁路运输路线,加强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摘编自禹丹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研究》

材料二     2000~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商品贸易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张小女《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商品贸易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观察下图表数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型政权建设的需要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中央干部职能的转变D.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2021-11-25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如表为清代部分时期财政收入统计(单位:万两)。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田赋盐课关税杂税
岁入比例(%)岁入比例(%)岁入比例(%)岁入比例(%)
顺治九年212687212964.22.335.81.5
康熙二十四年27278527691203.78672.1
雍正三年300782443121353.7681.9
乾隆十八年2938707011743010.31052.5
乾隆三十一年2991715741454012.81202.8
嘉庆十七年2833715791448111.91203
道光二十一年2943697471843510.21202.8
A.关税逐渐成为清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B.繁重的苛捐杂税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C.田赋比重下降折射出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关税收入增加缘于被迫开放了通商口岸
2024-04-28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某学者研究统计,汉代一个五口之家的自耕农种60亩土地,年收入为120石,下表为其全年支出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代(     
单位:石

生活用

纳税用

生产用

祭祀往来用

口粮—80

地税—4

种子—6

祭祀—3

食盐—5.5

算赋口赋—6

饲料—8

其他—2

衣着—4.5

农具—5


小计—90

小计—10

小计—19

小计—5

A.小农承担繁重的赋税B.小农的承灾能力有限
C.家庭纺织业逐渐衰败D.均田制逐渐走向破产
2024-04-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表是民国初期关税自主运动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时期内容结果
临时政府时期外务部照会各国公使,要求修订税则,提高税率各国公使以民国政府尚未被列强承认为借口加以拒绝
袁世凯时期筹划成立税则修订委员会,准备修改税则列强并不同意修订税则,后因一战爆发,该计划化为泡影
段祺瑞时期颁布“国家关税条例”,提高对无约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标准遭到列强的强烈反对
A.中国开始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B.民族独立是实现关税自主的根本前提
C.民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D.收回关税自主权已成为社会普遍诉求
2023-12-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修)
1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从洪武十七年(1384年)颁布科举成式后,判语就成为明代乡试、会试第二场的必答题型。明初判语所考查的内容多出自《大明律》条文,试题亦可来源于《大诰》和《为善阴骘》。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明太祖“诏礼部,今后科举、岁贡于《大诰》内出题,或策、论、判语参试之”,“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考生作答判语的过程亦是对实际司法的模拟训练,官方明确要求“判必通律”,尽管书写判语只是根据律条规定所作的简单运用,但其中包含了古代司法基本的推理步骤与方法,可以为任官后处理案件打下基础。然而到了明末,对于科举考试中的判语,顾炎武讽刺道:“至于近年,士不读律,止钞录旧本,入场时每人止记一律,或吏或户,记得五条,场中即可互换。中式之卷,大半雷同,最为可笑。”

—摘编自尤佳君《选官与学律————论明代科举制度下士子的法律素养》

材料二   全国学堂数量统计(1907—1909)

类别属地时间
1907年1908年1909年
专门及高等以上学堂京师557
各省7484104
实业学堂京师332
各省137189254
师范学堂京师121412
各省541581415
中学堂京师212022
各省419440460
高等小学堂京师          1
各省195519542038

——摘编自王卫《近代学堂的兴起与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科举考试判语科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合理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07——1909年学堂建设的显著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其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023-11-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