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22-23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

朝代录取数据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修正应为20619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
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
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

材料二   西方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如1870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许多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西方将文官分为若干门类和等级,编制出各类职位的名称标准和级别,并以此为准绳,来处理文官的任用、工资、升职、转调范围、培训以及退休等问题。文官只对法律和法定的职权负责,对国家、对民众、对上司、对下属都是一种法定的关系,其在行使职权和执行国家公务时,都须有法律的依据,若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摘编自宋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相似的作用。
2022-12-25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三) 历史试题
2 . 下图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单位:亿元)。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A.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贯彻B.边疆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
C.民族地区发展依赖固定资产投资D.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快速上升
2022-08-28更新 | 882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统计(单位:个)
地区大都通州顺天府北京
官仓22135216
义仓4162
A.常平仓制度确保了粮食安全B.义仓和社仓的设置已较为普遍
C.都城是救灾备荒的唯一重点D.社会救济仍然依赖于封建政府
19-20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表是1983年英国一个四口之家的家庭收入数据统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注重保障儿童权益B.国家承担全部的福利开支
C.福利国家实现社会公平D.福利制度消除了社会贫困
2020-07-16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必修)试题
5 . 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队的中下级军官专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沈静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区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是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打乱,打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为明代部分年份的财政收入,表中数据反映出(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
1430397920.594.17388.932.9
1552265913.332.02414.4243.3
1621278012.920.68.1755.2
A.赋役一概折银征收B.白银逐渐成为基本货币
C.棉纺织业出现退步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7 . 下图是2010-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分配。该图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A.注重培育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B.旨在联合受援国家共同反殖反霸
C.与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紧密结合D.预算支出与本国经济实力相匹配
8 . 清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雨泽旱涝奏报和粮价奏报系统,其中包括经常性层层上报式的程序性奏报与不规则的个人独立奏报两种途径。这为皇帝核对、分析和判断不同来源的信息并从中获取较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提供了保障。据此可知清朝()
A.保障粮食供给渠道畅通B.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荒政治理体系建设D.管控地方粮价波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已与东北根据地开展了地方性的经贸合作。1950年,随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签订,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到1959年,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   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以换取苏联的机器设备和   成套设备等。除此之外,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为适应两国贸易   需要,中苏还决定发展并完善铁路运输路线,加强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摘编自禹丹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研究》

材料二     2000~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商品贸易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张小女《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商品贸易变化的原因。
10 .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德国自1991年以来失业率均高于7%,失业者可以得到原工资的53%--67%作为失业救济金,比在职者收入少不了多少,以至于很多失业者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出去我工作。德国的福利保障体制
A.根除了经济危机弊端B.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C.消除了贫富分化现象D.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