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发生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一变化(       
A.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侧重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D.标志着罗马法律的完备
2 . 公元前423年,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在《请愿的妇女》中写道:民众不顾战士的安危,过于自由地投票决议战争,这种伯利克里式的雄心给雅典民众带来了潜在的危害。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政治体制严重倒退B.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权力制衡机制丧失D.民主政治濒临崩溃
2024-02-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由中央掌握,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膨胀到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改变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颜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空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颤,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5 . 咸丰时期大兴团练,各村各团之绅董“皆有簿籍,俾得随时访查”,因此地方官常与之沟通。光绪年间曾任阜宁知县的阮本焱感叹道:“州县地大事繁,不能不假手于绅董,县札亦令监董办理,原恐书吏侵蚀故也。”有时甚至出现“地方事尽归绅董”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了晚清(            
A.地方自治的历史趋向性变动B.精英阶层在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C.政府发挥了官民协调的作用D.宗族关系成为政府统治的基础
6 . “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推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内阁决策权力的增强B.行政中枢运转的成熟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内阁辅政功能合法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尚书》记载,周公担心后继的统治者忘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知天命不易”,要求成王“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还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议政的氏族遗风B.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D.儒家仁政的民本思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乡里组织不是一级政权单位,它没有政权赋予的立法权、司法权及法定的执法权,也没有组织体制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但却在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居于主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古代中国乡村社会中,乡绅拥有基层社会赋予的“天然”权威,乡绅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抗衡地方官吏的资本,当朝廷过分干预乡村事务时,他们往往会作为民众的代表与官府抗衡。

——摘编自薛冰、岳成浩《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成功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政治动页。1950年12月,政务院通过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以规范乡村治理秩序;1951年4月,政务院要求“已完成土改的地区,应酌情缩小区、乡行政范困,以便利人民管理政权,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了给民众的政治、生产、生活作出全面的指导,党和政府分门别类组建各种工作队、工作组深入基层社会,无论是党群、民政、财贸还是教育、政法等系统,回家都对干部队伍进行了全面的培养与组建。

——摘编自杨娜《1949—1956:中国乡村社会政治权利结构的变迁》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取行巨大成就。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普遍完成了六届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实践正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参选率在有的地方高达90%。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逐渐探索出“海选”“两票制”“无候选人选举”“组合竞选”等村委会选举模式、中国85%的农村已经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真正实现了民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摘编自王久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推进基层自治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自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中国古代政府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推动农村基层自治方面的做法。
9 . 罗马共和国早期,公民权仅限于罗马城邦居民所有,同盟城邦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获得公民权需要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而在帝国时期,获得公民权的难度大大降低,到了帝国后期,几乎所有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这一变化(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B.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C.使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D.提高了奴隶阶级的政治地位
10 . 北宋前期,乡村中催征赋役与社会治安的职责。分别由乡、管和耆负责。后来,宋朝实施保甲法,这两项职责由都保头目统一负责。这一调整(     
A.强化了社会控制B.开启了基层自治
C.加强了中央集权D.配合了税制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