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3 道试题
1 . 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1871宪法都建立了联邦制。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德国联邦议会由加入联邦的各邦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土邦拥有足够议席行使否决权。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源在于(     
A.建国道路的差异B.加入联邦各州(邦)实力不同
C.政体选择的不同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 . 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2022-06-16更新 | 10785次组卷 | 67卷引用: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
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
2022-06-08更新 | 5513次组卷 | 48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太宗称帝后,曾在长安弘文殿内主持了一场著名的辩论,魏征、封德彝等大臣参与,讨论“大乱之后能否大治、如何大治”。魏征建议效仿五帝、三王,推行仁政来治理国家,唐太宗欣然接受,最终成就唐太宗统治时期“治世”局面。这可以说明(       
A.朝议辩论促成贤臣辈出B.以史为鉴推动社会发展
C.君臣平等实现政治和谐D.君主好恶决定历史走向
2022-05-28更新 | 531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2022届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5 . 《元史·地理志》载:“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这论述的是
A.腹里B.宣政院C.土司D.羁縻府州
6 .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
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
2022-05-13更新 | 1137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宋神宗赵顼为了统一中国开始了开边活动,熙河开边就是这一时期开边活动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收复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敌,最终消灭西夏,统一中国西北地区,但最终失败。与此同时,王安石推行熙丰变法。由此可以推知,北宋时
A.王安石变法阻碍了北宋军事发展
B.统治者意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现状
C.西夏对北宋威胁大于北方的辽国
D.专制主义集权不利于国家统一进程
8 . 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A.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2022-03-05更新 | 457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71年2月,尼克松的年度外交政策报告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宣称美国已经“准备好(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与北京对话”。美国所谓的“国家利益”是
A.维护在联合国的地位B.缓和同社会主义的矛盾
C.联合中国以制衡苏联D.应对多极化带来的挑战
10 . 如何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是历史统治者反复思考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在清代得到了相对完满的解决,表现在
A.奏折制度的创设B.军机处的设置C.督抚制度的固定D.改土归流的推行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