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赋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到了汉代,一套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形成了,其中赋是人头税,分算赋、口赋两种。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正式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这种新税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除山西、贵州等少数地区以外,其余各省都已实行“摊丁入地”,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人头税被彻底废除。

——摘编自侯绪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2 .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中共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过的辉煌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共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是中共的初心使命生动的诠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三农”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是工业化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三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率先发起改革,“三农”为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是全面小康的主战场,“三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29更新 | 187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4届年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材料二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材料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发了中国民族史的撰述热潮,诸多撰述纷纷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主线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顾颉刚和费孝通在中国民族研究上观点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023-05-01更新 | 44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押题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大事年表(19782001年)

197812月的一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
12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12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79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徐向前声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中美正式建交。
128日到25日,邓小平访美。
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19804月,四川广汉向阳公社决定率先改社建乡。
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1984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9904月,中国政府宣布开放上海浦东。
199212月邓小平南巡,发表南方谈话。
10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001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线索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上层的统治——国家治理,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来为政治统治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基层的统治——社会治理,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从直接统治的乡亭里制到间接控制的保甲制的演变,只是为了适应乡村社会组织的变化,更为有效地统治乡村。因此,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藕合治理机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

材料二   罗马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军事主义结合的一个体系”。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起一套中央政府——行省机构——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机构,这对于帝国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地方治理体系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这就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双重治理体并不存在,如中华帝国那样长期的、可调适的相互渗透、嵌入和依赖等良性互动关系。

——摘编自梁作槲《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国家治理在方式上的相似之处,分析其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
2022-03-25更新 | 2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顶尖名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中国充满了文化宽容精神。“夷狄”入侵中国北方对外来影响开了大门;佛教既是中国与遥远地区进行密切文化联系的工具又是这种联系的动力;海陆两路的地区间贸易发展远远超过汉代时的情况;初唐帝国使中国直接与印度和西亚两大文明中心进行了接触。……与外国的接触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和一些技术,例如茶叶从东南亚传入中国,起初是作药用和提神,到唐朝后期用途更为广泛,后来由中国向外传播,成为世界上最普遍的饮料。更多的技术进步出自中国自身。诸如瓷器、火药、手推车等。唐朝作为当时最大的帝国受到许多临近民族的极力效仿。不仅把它视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而且视为政治和文化的楷模。

——摘编自费正清、赖肖尔主编的《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深感“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1861年l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1901年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除了前期的胁迫通商,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史学月刊》等改编

材料三   在当今这样日趋开放、合作的时代,中国外交应善于将自身国情与世界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既要把有利的国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内条件,也要把有利的国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际条件。

——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