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66次组卷 | 192卷引用:福建省福安一中2018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1970年的手表购买证                                             图2:青岛马连发老人的家庭账本

材料二   中国家庭收入比较:按区域

平均收入(元)东部中部西部东/西
7322825408265672.8
1.工资性收入26405720974023.6
2.生产经营收入:253801000084802.3
—2.1农业收入3518473684800.4
—2.2工商业收入21862526423989.1
3.投资性收入56236966498.7
4.转移性收入15820750476392.1
—4.1退休、养老、住房公积金、贫困补贴11577416551192.3
—4.2人情往来等4243333825191.7

——摘自西南财大《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2012年)》


(1)关于人民生活的变迁,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构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历史进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和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与此同时,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不仅如此,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唐王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这些政策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记载。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是中国历史上果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边疆地区形势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总体上看,边疆地区形势呈复杂、严峻态势。

——据马大正《试论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地区态势严峻的表现。
2020-10-09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律是西方文明的骄傲,而法家思想在中国2000多年来却一直名声不佳。这是因为法家的法律观念远未达到古罗马时代的成熟程度。西方法律一向被认为是上帝或自然秩序的人间体现,而法家的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命令。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保障人民权利的“民法”一说,法律仅指行政法规和刑罚,而老百姓对此则唯恐避之不及。

——《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一一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法” 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临时约法》是如何限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引起世人的关注。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结合所学,扼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特点。②邓小平在经济、外交和祖国统一方面有哪些“中国模式”有益探索?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的地位。
2020-10-09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1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20-10-01更新 | 3016次组卷 | 33卷引用: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1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唐代奚人质子热坏(简体)、壤墓志载:“原夫轩丘有子,朔垂分王,代雄辽碣,厥胤繁昌。"轩丘”当指黄帝,即将吴人始祖追溯为黄帝。将祖先追溯为炎帝或黄帝等三皇五帝,在边疆民族史中司空见惯。上述材料反映了
A.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B.正统思想的影响深入
C.民族认同感的加深D.论证政权合理性的需要
2020-10-01更新 | 1863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1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及由此衍生的心理上的从属感,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也是臣民文化的起点。材料反映了
A.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准则
B.君主专制是宗法向政治延伸的必然结果
C.传统政治文化强化了王权的秩序认同
D.等级秩序是专制王权不断强化的奠基石
2020-10-01更新 | 4125次组卷 | 18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三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材料四   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构想为基础,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留下每代人智慧烙印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吴邦国《“七确立”与“五不搞”描述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摘编自《民主与民主: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


(1)材料一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2)归纳材料二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请分析材料二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3)根据材料三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两个史实)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体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说明了什么?
10 . 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

---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材料二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2)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