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古老的北京见证了中国从一个沉沦到谷底的老大帝国向独立、富强、民主的现代国家转变的伟大历程。请以“镜像中的历史”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领袖(著名)人物的为切口,以政治为主线,实现三则历史镜像的有机链接,写成一篇历史小论文。
2022-03-1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外交发展概况简表

时间发展概况
1949—1959年新中国提出了以“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同32个欧亚非国家正式建交,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建交高潮。
1960—1968年外交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60年代迎来了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1969—1978年毛泽东提出了联美抗苏“一条线”战略,外交政策出现了大调整和大突破。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系先后实现了正常化。
1979—1989年邓小平将这一时期外交的指导思想归纳为“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中美关系总体平稳,中苏关系正常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建交国总数上升到137个。
1990—2002年坚定不移地“走出去”,继续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大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支持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推进以联合国为重点的国际组织的多边活动,参与创建并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外交进程。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160余个。
2003—2012年提出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为核心的外交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全面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时俱进,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更加丰富完整。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近180个。

——据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融合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春秋

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秦汉

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

唐朝

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有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

清朝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用相关史实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
2020-10-21更新 | 331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浙江省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历史学科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与匹畴的……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颁布,都是为了处理和调整某一方面或者若干方面的关系。处理、调整得好,封建统治就巩固、持久;处理、调整得不好,封建统治就会动摇、崩溃。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任选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一个制度安排,例如刺史制度、察举制等,以“XX(制度)的演变”为题,从制度设置的背景、用意、内容、演变和影响的角度,对该制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论述准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税收是立国之本,其使用和监管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国家治理水平。兴起于东南沿海的“一条鞭法”经张居正在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至全国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内外学者对此论述颇丰,各有侧重,如《一条鞭法与万历新政》《一条鞭法与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由“一条鞭法”到“地丁合一”一明清赋役制度的演变》《“一条鞭法”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启示》等,这些论述反映了作者对税制发展演变及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税制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以周天子为首形成等级森严的国家统治模式,通过各诸侯垂直统治地方,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与其说这是一种分权体制,不如说是周天子的集权谋略。秦朝建立后,开创了君主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的制度,创立了尊君集权体制,这一开创性的举措影响之后中国几千年政治制度的发展。隋唐时期,这一制度不断演进,完成了对三省制的调整及六部的确立;宋朝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集权和分权的调整,将地方权力、尤其是兵权全部收归中央,将军事、财政、监察分别交给相应的主管部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整合中不断创新。

——摘编自李亚敏《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9-16更新 | 5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拋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二:“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面有怒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请围绕“儒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2019-04-03更新 | 839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一中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