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2 . “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这表明王安石实行免役法主要是为了(     
A.发展农业,奠定富国强兵基础B.丈量土地抑兼并,减轻农民负担
C.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D.抑制高利贷盘剥,解决贷款问题
2024-02-2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米易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世纪法国的自由民大多租种庄园主的土地,成为佃农,租佃契约的时限很长,地租固定。但在庄园中劳作的人,更多的是农奴,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这说明当时法国(     
A.人身依附关系严重B.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C.农业生产方式落后D.奴隶制经济较发达
4 . 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曾专门设立了选拔县令的“县令举”科,其考试规则和选拔极为严格,除考儒家经典,还要考“时务策”,以考查对当时政治的见解。这一做法(     
A.打破了士族政治B.首创了郡县制度
C.有利于基层治理D.克服了科举弊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梁启超评价王安石推行的某一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荆公惠民之政也。”这一措施(     
A.力图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之前的募兵制
C.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来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D.改革科举制度立足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6 . 汉武帝晚年,任外戚为大将军、车骑将军或大司马辅政,领尚书事;原来上佐天子、下率百僚的丞相降为一般政务长官,只总管郡国行政和例行政务。这一现象“成为常制”的结果是(     
A.中央集权存在隐患B.中枢体制得到逐步完善
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2022-10-01更新 | 59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国语·楚语》中记载:“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一内容体现了
A.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B.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君存百姓的民本思想的体现D.分封制度下严格的等级秩序
8 . 明初内阁本为“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仁、宣时,内阁始得“密封言事”之特权,以致出现“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的情况;英宗时,各部奏章皆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A.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B.中央权力制衡日趋完善
C.内阁已经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9 . 武昌首义的枪声打响之后,惊惶失措的清王朝迅速推出一份照搬英式立宪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规定,种种权力都属于议会,皇帝将成为真正的虚君。清王朝此举旨在
A.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B.提高国民民权觉悟
C.强化政府法令的权威D.赢得立宪派的支持
2022-01-03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