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印欧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机。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婆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
2024-06-0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兴起“中国热”,欧洲人在中国出口的瓷器、丝绸和漆器中见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国人过着优雅安逸的生活。历史上和传统上与欧洲联系密切的美国,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华人赴美以求生计。此时美国漫画中的华人形象是勤恳工作、老实本分且认真学习语言和文化。自从加州金矿减产以及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完成,不少美国人认为华工抢夺了他们的饭碗,具有排外传统的美国社会开始产生了排华情绪,甚至美国政府也出台了《排华法案》,美国期刊中的华人形象漫画在风格与内容上发生了巨大转变,漫画家塑造的华人是饱受欺辱的弱者形象,部分还受到了严重的丑化和歪曲。

——摘编自李艳《十九世纪美国刊物漫画中的华人形象》

材料二

中央苏区红色漫画伴随着苏区革命斗争而产生,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逐渐发展成为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红色漫画创作以服务政治为中心,大量苏区漫画宣传阶级斗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唤醒工农阶级意识。红色漫画渊源于苏区斗争实践,是苏区军民生活和革命战争的忠实记录和生动写照。它的创作主体是工农大众,风趣幽默、朴实自然的漫画艺术,为工农大众所喜爱,也易于传播。闽赣交界的中央苏区正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因此苏区漫画交融着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红色漫画常常配有当地歌谣,更容易引发群众的情感共鸣,具有高超的宣传效能。

——摘编自刘菊芳《中央苏区红色漫画基本特征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美国刊物漫画中华人形象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央苏区红色漫画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影响。
2024-04-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 安徽省芜湖中华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 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考古资料证实,在西周时期辽宁地区已出现丝、绢等丝织物。由于这里和朝鲜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来往十分方便。秦汉时期,通过征战、移民等活动所开辟的古道实现了中国的桑蚕技术向朝鲜半岛输出的过程,日本则通过朝鲜海峡吸收了这一先进文明成果。魏晋南北朝期间,通过官方的交往,则更进一步有丝绸产品及较高级的丝织技术向该地区输出。到了唐宋时代,虽然由于海上交通逐渐发达,东北亚地区诸国通过海路可以直接与中国交往,但远不如通过东北亚丝绸之路来得方便。特别是当时的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满足生活的需要,致力于发展与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以回赐的形式大量地进行以丝绸为主要产品的官方贸易,从而使得东北亚丝绸之路更为繁忙。

——摘编自侯江波 林杰《试论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在东北港口开埠之前,毛皮业发展处于冷淡期。这种情况一直到1886年随着东北各港口对外贸易的放开,情况才逐渐好转。到1906年前后,东北形成基本贸易格局,各项毛皮贸易种类都在不断丰富和增加。日俄战争后,日本加深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逐渐取代了美国在东北毛皮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近代东北毛皮的发展,毛皮工厂应运而生,从小作坊到大工厂,1920年张廷阁邀请德国工程师勘测和选址,创立了双合盛制革厂。奉天地区毛皮贸易繁盛,同时带来附近商铺的发展。近代东北毛皮贸易的不断发展,作为东北近代对外贸易的重要一环,也促进着近代东北地区经济的繁荣。

——摘编自付晨旭《近代美国与中国东北毛皮贸易研究(1861~1931)》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明确提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摘编自新华社《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北地区丝绸贸易勃兴的内在动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61~1931年东北毛皮贸易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对外贸易角度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提出你的建议。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5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到19世纪初,大规模迁往美洲的是非洲黑人,迁往美洲的黑人奴隶有1亿多人,但真正抵达美洲的,只有2000多万。当时,从欧洲迁移到美洲的人口规模并不大。

——摘编自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是世界人口迁移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人口国际迁移的规模逐渐扩大。1901-1913年,欧洲国家平均每年外迁的人口超过150万人,比19世纪中叶的平均数30万多了4倍以上。

——摘编自[荷]韦瑟林《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

材料三:1975年,中东引进外籍工作人员的数量达到200万,20世纪80年代初进一步增加到600万,1982年达到最高峰650多万人,1987年下降到500万左右。

——摘编自葛剑雄《全球侨民》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5-19世纪与19-20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引发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共同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07年德国建立第一个旨在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起,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主要行业与产业的标准起草组织。一战后,德国相继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并适时进行修订。德国著名的伍尔特集团,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生产“螺丝”这一单一产品,其产品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德国鼓励技术工人移民,在德国工作的技术“工匠”,享受永久居留权。德国“工匠”培育的最主要渠道是职业教育,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几乎覆盖所有职业。德国工匠勤奋、严谨、有序、热情的工作态度无不体现着宗教追求,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渗透着德意志民族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品格。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在机械、钢铁、电气、化工等领域打下深厚根基,“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藩汉杂处”的西北各族经过二百年长期自然同化,不断冲突融合中,西夏逐步统一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在农业上,西夏逐步采用汉族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普遍使用牛耕并重视和发展水利灌溉,不断开垦荒地,储存了大量粮食。此外,西夏与宋朝之间一直存在经济与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定期朝贡;设立榷场;设置和市;非法窃市(走私)。文化交流中,自宋输入西夏的计有佛经、九经、宋历、时服等。西夏输入宋的为数不多,偏重于物质文明,如神臂弓、西夏宝剑等。西夏在文教方面也做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如兴学校、设蕃学和汉学、发展科举、振兴文教等,对于提高西夏境内各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穆鸿利《论西夏立国及其在中外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辽宋夏金元文化通过陆路、海路向世界传播,对世界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闻名世界的中国四大发明正是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造纸术是在此前的公元8世纪即已传到了阿拉伯,12世纪传到了欧洲;印刷术包括西夏的活字印刷在12世纪传到埃及,14世纪末传到了欧洲;指南针于12世纪传到阿拉伯,以后又传到欧洲;火药在13世纪末传入欧洲。此外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和文化用品在朝鲜、日本等国广为流传,亚洲各国也派人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技术。与此同时,阿拉伯的、波斯的、欧洲的、南亚的、东南亚及东北亚的优秀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穆鸿利《论西夏立国及其在中外历史上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项族与汉民族政权民族交融的史实,并分析西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一统,而应该看作天人的一统,也就是德礼和刑政,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

——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1)概括材料一中“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的原因。

材料二: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进而言之,历史的连续性并非仅指线性维度上的连绵不绝,实际上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延续性:独特的地理气候下形成中国稳定而保守的农耕经济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经济基础;稳定的中国政治体制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特别是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还体现在对于外来文化的不断吸收与整合,从而丰富着中华文化,使其具有了更大的生命力。只有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

——摘编自王学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

(2)根据材料二,简述“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的史实依据。

材料三: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苏美尔人和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之神,美索不达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美索不达米亚人也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人们的不安全感。《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

埃及文明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归纳西亚文明和北非文明的不同特点,并从地理环境、政治等角度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四: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阿拉伯文化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024-08-20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子躬行勤政,可使“四夷”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体现王朝强盛的气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推行“怀柔远人”政策,周边诸国“思汉威德,咸乐内属”。唐代,大食、日本等向唐朝多次派遣使节,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传播佛教文化,堪称中外和平文化交流的典范。明初,中央政府列出了周边十五国为不征之国。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更是宣示和平的远洋航行,郑和被奉为和平使者。中央王朝将“厚往薄来”理念推广至与周边部族、诸国的交往中,并长期作为维持朝贡体系的基础。在朝贡体系下,中央王朝与朝贡国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各朝贡国自由决定是否与中国往来。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许多保守的封建士大夫囿于“夷夏之大防”的传统观念,将西方列强以“夷狄”视之。郭嵩焘认为中国不仅在船炮机械等器物层面上落后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上也比西方落后,要与西方国家进行平等的交往。面对“眈眈环视之洋人”,他反对“不问国势之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瞋目疾呼,责武士之一战,以图快愚人之心”;而要通过商战、和平谈判、外交斡旋等方式, “以条约为凭”、“谨守和约”,与西方列强据理力争。1876年,郭嵩焘成为近代中国的首任驻外使节。

——摘编自易永卿《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有着怎样的外交行为模式,关键看该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外交史, “和平”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它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当代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指导着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外交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说明“和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公元622年,新罗遣使入唐。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从此,唐与新罗保持密切来往。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到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学习者达216人。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著述颇丰,如崔致远有文集三十卷。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标准是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写作能力,以学问的高低和汉文熟练的程度来决定其官职。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当时长安诸寺中的新罗人较多。这些人“得法归国”后,“皆为国王之师表,佛门之领袖”。

——摘编自吴葆棠《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密切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新罗学习大唐文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文化东传新罗的意义。
2024-05-28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