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据《史记》记载,张骞游历到大夏(今阿富汗一带)时,见到那里已经有了蜀布、邛竹杖,据当地商人说都是从身毒(古印度)“得蜀贾人市”。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丝绸之路”已经开通B.四川古代对外交通发达
C.蜀地对外交往历史悠久D.汉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2024-03-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攻占了埃及、马格里布等北非地区,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7世纪末,阿拉伯人开始向东非沿海地区移民。与此同时,阿拉伯商人加强了在东非地区的商业活动,这成为对非洲贸易的最主要部分。阿拉伯人输入东非的商品,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棉布、宝石;有来自西亚和东南亚的胡椒、豆蔻、丁香;从东非输入的有龙涎香、肉桂、象牙、犀角等奢侈品。另据史料记载,阿拉伯商人从乍得湖(中非)和廷巴克图地区购进的是奴隶、碎金、兽皮、象牙、天然碱、鸵鸟羽毛等,输出的是食盐、枣、珊瑚、丝绸、香料和糖。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的成就(部分)

领域成就影响
数学传播印度的数字符号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各国通用
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成为独立科学
天文白塔尼《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医学伊本·西纳《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文学《一千零一夜》吸收各地民间故事,译成多国语言

材料三   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其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阿拉伯帝国建立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充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对非洲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文化成就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024-04-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6-21更新 | 3664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德化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据记载,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其中一项内容为实施租庸调制;10世纪初,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独立后的越南开始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上述材料反映出(       
A.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B.早期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2023-08-25更新 | 327次组卷 | 6卷引用:【好题汇编】第一、二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高频选择题60题)
5 . 史载,汉武帝曾遣使前往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唐朝杜环是第一个到非洲并写下《经行记》的中国人;元朝汪大渊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了《岛夷志略》;明朝郑和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些记载表明(  )
A.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B.古代中国文明促进了非洲发展
C.中非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D.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中非交流
6 . 第一个到过非洲并且留下记载的中国人是唐朝的杜环。元朝的汪大渊曾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今摩洛哥的丹吉尔港,也到过东非沿海地区,并在自己撰写的《岛夷志略》中留下了相关记载。这说明(     
A.中非之间建立官方联系B.非洲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C.非洲对外贸易逐渐繁荣D.中非之间交往源远流长
7 . 据出土汉简记载,从今西安到敦煌近2000千米的距离,除有两段约300千米外,其余1700千米的路段上,西汉政府设置了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驿置45个。这一措施(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B.有利于保障商路畅通
C.消除了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D.缓和了边疆民族矛盾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褊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遮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后来,番薯从福建传入江浙,广泛种植,接着在其他地区也推广开来。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到了清代,花生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据估计,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

——摘编自林国平《闽人与海外农作物的传入》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9 . 据学者统计,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记载并描述过许多中国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最常提到的中国物产是黄金、白银、丝绸、瓷器等。从这些记载可推知,中古时期阿拉伯人(     
A.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B.擅长于海上贸易活动
C.将中国作为第一贸易伙伴D.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
10 . 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天府之国”的记载。下表反映了(     
《战国策·秦策一》(秦国)田肥美,民般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史记·留侯世家》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东晋《华阳国志》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A.战乱导致东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南移B.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C.地理位置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D.秦汉时期“天府之国”指成都平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