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贝希斯敦铭文由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铭文雕刻在贝希斯敦山约一百米高的山崖上,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及巴比伦语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写成,记载了他镇压政变与起义,最终取得王位的经过。这一铭文可以用来(     
A.研究波斯帝国的古代建筑艺术B.真实再现大流士一世夺权过程
C.解读楔形文字的书写使用情况D.认识西亚地区的君主专制制度
2 . 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共生,为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列对文明和财富解读正确的是(     

A.①是波斯帝国,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
B.②是亚历山大帝国,耶莫遗址是其早期村落代表
C.③是古罗马帝国,编纂形成《罗马民法大全》
D.④是阿拉伯帝国,商人从事亚非拉三洲中介贸易
3 . 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排名难民来源国2016年难民人数占全球难民比例难民产生的原因
1叙利亚550万人约24%武装冲突
2阿富汗250万人11%长期动荡暴力冲突
3南苏丹140万人6%武装冲突
①难民主要来自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②发达国家对难民问题的产生无责任
③战争、贫穷是难民产生的主要原因   ④和平与发展是解决难民问题的关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 .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一直得以发展B.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开始发生逆转
C.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2023-08-21更新 | 870次组卷 | 19卷引用:天津市双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5 . 葡萄牙贵族和企业家在美洲建立了甘蔗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西半球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种高利润商业的发展……欧洲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蔗糖产区更多地以蔗糖进行交换。然后他们将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返回欧洲。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当时商业的主要形式是以物易物B.美洲的种植园催生了奴隶贸易
C.蔗糖生产促进了大西洋贸易兴盛D.活人贸易是资本积累主要方式
2023-08-25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高频选择题60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7 . 下图为16世纪的美洲当地绘画,可用于反映阿兹特克文明的消亡,对其解读相对完整的是(     

   

A.西班牙依靠武器优势实现征服B.殖民者借助部族仇杀建立统治
C.英国殖民立足于屠杀印第安人D.欧洲人以病菌传播征服了美洲
2023-05-25更新 | 714次组卷 | 8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基础训练(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发展
C.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D.为西欧的资本输出提供市场
2023-06-01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期中测试卷 02(期中好题重组卷)【测试范围:纲要下第1—11课】 (北京专用)
10 . 交流与联系

材料一


(1)结合所学,解读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完整、准确,表述逻辑清晰。

材料二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流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2)在“人口移动理论”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中,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