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6 道试题
1 . 1995年,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2000年,组织部印发《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首次以规则的形式对公选考试进行统一和规范。这些举措(     
A.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方式B.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C.有利于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D.表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
2024-03-22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的公务员制度被地方割据势力看作是蒋介石集团进行人事渗透、瓦解统治的阴谋,所以他们对公务员制度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在公务员任用方面,各地方实力派拒不执行或变相执行公务员任用法。这一状况会导致(     
A.地方官员行政能力受影响B.中央官员的选拔受到制约
C.国民政府一党专制的形成D.地方割据势力进一步削弱
3 . 【文官制度】

材料一   德国统一后,在社会有识之士倡导和俾斯麦的推动下,1873年,德皇威廉二世颁布了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员法》,开始建立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官员法》规定:凡皇帝任命或根据宪法规定,负有遵守皇帝命令和义务的官吏,均称为帝国公务员;帝国官吏在就职前,都必须宣誓效忠于国家。《官员法》的颁布,用法律形式把官吏的职责固定下来,从而提高行政效率。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制定了有关文官制度的法律,对旧的官吏制度进行了改革,确立了面向所有公民、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常任等选用原则,最终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陈彩珍《德国政治结构与现代化的腾飞》

材料二   1928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选考制度……吸收了科举的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村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

——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官员法》颁布的背景。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和二战后联邦德国文官制度的相似性。
2024-03-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对干部实行科学的分类,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89年,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等六个部门进行试点。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55年2月,英国首相帕默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文官选拔面向社会公开报名,对考试、审查合格者须发合格证书,分配到用人部门,经过短期的试用之后再正式任命。从1855年颁布院令后的九个月里,被提名应试的文官候选人1078人,经过考试淘汰了309人。1870年以后,由于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文官质量。英国文官选拔最初重视通才,后来重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法律规定文官不得为议员,不能参加党派政治活动。

——摘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6 . 191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规定,大学堂毕业称进士,高等及同等程度学堂毕业称举人,中学及同程度学堂毕业称贡生,高等小学及初等实业学堂毕业称生员,均限考列中等以上者。这反映出(       
A.科举制度仍旧沿用B.社会等级制度受冲击
C.教育体制走向完备D.选官制度受传统制约
7 . 人才选拔关乎国家兴衰,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造、表选一道;第三场考时务策五道。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如《四书》用朱子集注,《易》用程传,《书》用蔡氏传,《诗》用朱子集注,《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传等等。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比、后比各个部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下表列举了这次会试的部分考题。

第一场
中国政治史事论
1.“周朝内重外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9.“北宋结金以图燕,南宋助元以攻秦”论。
第二场
各国政治艺学策
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9.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9.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编自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科举考题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举考试变化的认识。
8 . 1864年,总理衙门规定:“(广州)同文馆学生如三年学成,驻防满汉旗人应准作为翻译生员,准其翻译乡试(选举翻译举人的考试),并文乡试。其汉人世家子弟,应准作监生,一体乡试,并均准充翻译官。”这一规定(     
A.加速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C.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D.旨在应对晚清局势的变化
9 . 1914到1915年间,北京政府为选拔兵级行政长官组织了四次考试,先后录取6297人。大多数被录取人员处于30—50岁之间,有相对丰富的近代文化知识。但因大批被分配到各省的录取人员没有获得任职机会,考试被迫停办。这反映出(     
A.任人唯亲的政治弊政被打破B.重学历轻实践的偏见尚存
C.文官制度脱离了中国的国情D.强化中央集权的努力受挫
10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

材料

先秦时期分封制、礼乐制、世官制、《禹刑》、贡赋、为户籍相伍、《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商鞅变法
封建时期三公九卿制、行省制、上计制、察举制、台谏合一、科举制、王安石变法、《唐律疏议》、《吕氏乡约》、宣政院、汉倭奴国王金印、租庸调制、乡里制、鸠杖
近代时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纲领》、三三制、戊戌变法、《奏定学堂章程》、《公务员任用法》、法币改革、协定关税
现代时期五四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任选材料中一个阶段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或不同阶段的部分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主题并自拟论题,阐述该主题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要有结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