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元史•食货志》记载:“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及世祖即位又增设“俸钞”之科。科征办法为“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而且主要由民、军、站、匠等诸色户计中的民户负担,同时民户又细分为丝银全科系官户、丝银全科系五户丝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等户别。据此可知,元代科差的实施(       
A.说明中央集权统治遭冲击B.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C.体现出自耕农经济的衰退D.有效抑制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痼疾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万历元年(1573年),首辅大臣张居正“下令隆庆前产品旧欠,一律免征;隆庆五年(1571年)前旧欠,免三征七;五年后欠税,一律追缴”。他还将在任时期的赋税征收、不新增债务以及按比例收缴“积欠”等列入官员考核标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中央集权出现危机
C.传统税制弊端突出D.统治集团挥霍无度
3 . 两税法将所有赋税合并减省,最后分两次征收省去了原本“旬输月送”的麻烦以及税吏催征苛索的纷扰,税收项目得以减少;两税法又规定了集中交纳的时间,缴纳手续快速便利,税收额度清晰可见。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便利了农民交纳赋税
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D.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4 . 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颁布敕令,其中规定:“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这一规定有利于(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B.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杜绝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史书记载,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黎贯言:“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二百五十馀万。……请核祖宗赋额及经费多寡之数,一一区画,则知赋入有限,而浮费不容不节矣。”于是户部议:“令天下官吏考满迁秩,必严核任内租税,徵解足数,方许给由交代……。”帝纳之。由此可知(     
A.明朝对外地官员的考察转移至户部B.考满的对象是外地官员
C.自然灾害使明朝赋税收入大大减少D.明初赋税征收米麦实物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6 . 据统计,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财政收入约为350余万两白银,支出则为380余万两白银。到万历十二年十二月,“皇上御极十三年,太仓粟可支七年,银亦可支二年。”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行(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给明朝财政状况带来转机D.加重了农民徭役负担
2024-05-3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晋武帝时期实行占田制(见下表)。占田制体现了西晋政府(     
诸侯占田近郊田,大国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
官员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
编户占田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A.重视农业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B.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C.推行强化门第等级的选官政策D.迎合士族诉求放任土地兼并
8 . “头会箕敛”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赋税繁重的成语。史书记载:“吏到其家,人头数数出谷,以箕敛之。”下列赋税制度与其记载最为接近的是(     
A.口赋B.“税民资”C.租调D.“科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面谕各省巡抚编审户籍时,称其“只奏报纳银丁数,而不奏报不纳银丁数”,“今国用充足,将各省今番编审丁银(人头税)数目,永远著为定额,嗣后不准增减。”据此可知(     
A.地方政府编订户籍欺瞒朝廷B.国家富足但人口增长缓慢
C.朝廷尚不掌握全国丁口总数D.清政府全面推行摊丁入亩
10 . [赋税制度与减免政策]

材料一:农业是历代私有制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无不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治国之要”。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孝公就颁布法令:“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多,复其身”。唐宋以后,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占有矛盾日趋加剧,封建国家日益重视荒地的开垦,例如,洪武二十八年,明政府下令:山东、河南农民“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康熙十二年规定:“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除上述目的外,历史上还有因“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而减免赋税的情况。

——摘编自刘德成《中国古代减免赋税析论》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开始建立税收制度,不过主要由富有阶层承担,一般民众的税负很轻。土地税征收中“贫农中农税轻,富农税重,雇农及红军家属免税”。营业税按照商业资本大小及盈余多少征收统一的累进税,资本在百元以下的群众合作社以及农民直接出售剩余产品的都实行免税政策。关税一般是轻税或者免征,一切货物在边境纳税之后通行全苏区不重复征税。中国共产党没有完全依靠税收,而是采取“取之于己”的方针:一是红军公田收入;二是来自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手工业收入;三是发展经济,开展生产建设。

——摘编自赵云琪《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共产党“轻税于民”的税收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政府减免赋税的共同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税收制度的特征,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政府与近代中共减免赋税的做法。
2024-05-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高三五月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