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7 道试题
1 . 《史记》记载:“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悝),尽地力,为疆君。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先富有而后推让。……有国疆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       
A.国家政治变动促进经济发展B.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政治变革改变社会文化风尚D.经济发展助推国家走向统一
2 .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国以军功赐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禄、世业的传统秩序,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B.世卿世禄制度完全崩溃瓦解
C.官僚政治产生发展D.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2024-05-31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水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战国时期,燕王哙因改革遭到太子及大臣的反对,最终被杀。赵武灵王因为改革,后来被卿大夫囚禁而饿死。秦国商鞅因为变法而招致车裂。这些事件说明战国时期(     
A.统治危机不断加剧B.礼崩乐坏局面出现
C.社会变革阻力巨大D.君主专制面临崩溃
2024-05-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改革与革命】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革命与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确定了社会革命与改革的辩证关系,赋予了它们各自科学的理论内涵。革命,是社会进步的特殊形式。任何类型的社会革命,都能直接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革命只有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关节,点上才发生,是有特定的历史条件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形式。社会改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转轨换型,另一种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备,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除旧布新。

——摘编自张艳国《革命进程》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汉武帝以后,社会大家族又开始出现,比如东汉桓帝年间,姜肱几兄弟“友爱天至,常共卧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家大族的崛起B.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
C.察举制度的实行D.商鞅变法措施被废止
2024-05-1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之前,其它各诸侯国也推行过一些针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如公元前684年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作丘赋”。这主要说明,当时(     
A.变革生产关系是大势所趋B.中央集权制度萌芽
C.君主专制加强D.阻碍了社会转型
2024-05-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十年,“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促进了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因为“凌轹公族,残伤百姓”,“用法严酷”,以至于“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苏轼认为,商鞅虽使秦国走向富强,但政令严苛,使民众产生怨怒与抵触;“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因此,“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司马光与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背景。
2024-05-0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商鞅认为,实行为善、怀柔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民弱则众皆依上,唯以权力压制民众,才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据此可知,商鞅这一主张的特征是(     
A.重刑轻德B.严刑峻法C.崇尚耕战D.国富民弱
2024-04-29更新 | 19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律本指军队鼓乐的统一音律和军令。商鞅在秦国“改法为律”,分类编纂,统一律文,“以某律”“比某律”论处违法行为。商鞅此举旨在(     
A.废除礼乐文化B.反对贤人治国C.统一道德规范D.加强中央集权
2024-04-2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高中历史

10 . “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 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 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的措施,结合所 学,简述商鞅变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王安石在赋税和基层管理方面提供的“设计精巧的方   案”,简析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变法 中得到的启示。
2024-03-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