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耶律隆绪,辽景宗长子。乾亨四年,景宗死,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时年十二岁,母承天皇太后奉遗诏摄政,任室昉、韩德让及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以为辅佐,和辑契丹贵族,任用汉人士大夫,积极整治弊蠹,改革法度。统和元年,首诏三京左右相及诸道节度使以下官吏,秉公执政,严禁非理征求,扰害于民。时枢密院请诏北府司徒颇德译南京所进律文。三年,以契丹诸役户贫乏,量加优免;六年,从乌古等部之请,把本非土产,而是靠贸易得来的贡品貂鼠皮、青鼠皮,改为只进牛马。以减轻属部的负担。八年,诏括民田,翌年通括户口,十二年均定税法。又以南京道新定税法太重而明令减少。此外,还创设义仓,豁免逋赋,安辑流亡;停止民输官俸,改由内帑支付,十三年,诏诸道民户,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籍州县。诏诸道水灾饥民,质男女者,自来年正月起,日计佣钱十文,价满则尽遣还其家。史称统和之政,“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

——据《辽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隆绪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耶律隆绪改革成功的原因。
2021-12-15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先务”,在徽宗支持下,兴学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史称“崇宁兴学”。朝廷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一是扩大太学规模,外舍生定员三千人,内舍生定员六百人,上舍生定员二百人,均比元丰(宋神宗年号之一)时扩充一倍。二是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崇宁三年(1104年),诏诸路州军未置学处并置学,各州县除了高等程度的儒学外,还要办初等程度的小学。三是创立多种专门学校,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学、培养医生的医学、培养将士的武学、学习数学的算学、学习法律的律学、学习书法的书学、学习绘画的画学等,其种类之多,历代绝无仅有。四是全面实施“三合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崇宁兴学”在文化教育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深深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教育制度。

——摘编自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概括“崇宁兴学”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崇宁兴学”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财税主权受到侵犯,同时内部地方战争的冲击破坏了原有财税管理体制。在此情况下,清廷参照西方财税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内容包括:中央地方各级财税管理机构的改革;引进西方近代财政预算制度,彻底清查地方财政状况,编制全国财政预算案,集中财权于中央;整顿旧税,开征新税,进行国地税、海关税等划分的筹划;银行的设立,币制的改革,近代审计制度的筹划等等。总之,清末财税改革是一次规模宏大、内容广泛的改革,民国政府进行的多项财税制度改革都可以追溯到清末财税改革期间,中国政府从此开始改变了比较落后的中世纪财税制度。

——摘编自王刚《清末财税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财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财税改革的影响。
2021-11-04更新 | 140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洛阳、长安等地“粮食并尽,鸡犬无余,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出现了“战乱、农废、土荒、人饮”的现象。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民屯“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为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是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军屯以军士耕种,完全按军事组织原则组建。它采取了国民两便的利益分配办法,规定:凡使用官牛的,官得产量的六成,民得四成;不用官牛的,产量“与官中分”。屯田实施第一年,就得毅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广泛推行屯田制,对整个北方的政治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蕭云岭《曹魏屯田制略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实行屯田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曹操的屯田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景帝虽颁布律令以维护法钱制度,允许中央与郡国铸币,但是没有完全禁止私铸,郡国与私铸的钱币大小不一,形制也不一致。到了汉武帝,他下令通过铸钱谋利,以扩大货币供给和缓解军事耗资等财政困难。汉武帝建立五铢钱制,并设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发行“赤仄五铢钱”,其主要目的是解决郡国与中央铸钱在重量与币值上的差异,通过规定“一当五”,即一枚仄钱可兑换五枚郡国五铢钱,中央变相驱逐郡国五铢钱。之后又统一了钱币重量与价值,法定货币即为“三官钱”,所有郡国销毁铜材输入“三官”,铜币遂归化为一,保证了币材;后又规定了钱币的形制标准,严禁郡国与私人铸造钱币。改革后的钱币形制与重量标准趋于稳定,轻重适宜,后世改制以五铢钱为标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革货币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株钱”制度确立的影响。
2021-10-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等80所名校2022届高三10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的改革变法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低层次到高层次,再到全面系统的展开,沿着“更法”(整顿旧法,革除弊政)到“借法”(效法西方,变计),再到“变成法”(变革陈旧的法令制度),直到“改中法为西法”(改弦更张,建立新制度、新国家)的轨迹向前推进。封建专制制度的堤坝一旦动摇溃决,洪流就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洋务新政动摇了根基,戊戌维新变法打开了缺口,清末变法新政(推行新政)和立宪运动(政体改革)与民主革命潮流汇合,这个堤坝也就彻底崩溃。

——摘编自徐松荣《晚清改革:从“借法”到“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历次改革变法的总体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不能拯救晚清政府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材料   唐初,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寺院僧侣的传播,饮茶之风迅速兴起,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购销两旺,商民业茶而富。盛唐之后,政治动荡,中央直接管辖的区域缩小,税源锐减,藩镇截留中央税赋,中唐时期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禁榷制度早在西汉就建立了,比如盐铁专营,但唐代以前,茶叶专卖制度还没有形成。782年,唐德宗“税天下茶漆竹木”,这是我国第一次抽收茶税。826年,王涯为相,大改茶法,自兼榷茶使,推行茶叶专营专卖的榷茶政策,强令各地移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禁止商人与茶农自相交易。宋代禁榷法、明代茶马互市制度、清代官榷制基本上都是在唐代榷茶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潘林《浅谈唐代榷茶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榷茶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榷茶制改革的影响。
2021-08-24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南轩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常平仓始建于太宗淳化三年年。常平仓的基本职能在于平抑粮价,调节丰歉。

仁宗年间,枢密直学士杜衍言“今豪姓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水旱则稽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籴……盖常平仓制度不立,有名而无实。”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将常平仓的钱谷作为青苗钱的本钱,进行有息借贷,也称“常平给敛法”。青苗法推行以后,常平仓储备大为增加,常平给敛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熙宁七年九月,神宗以诸路灾荒,常平司未能及时贩济,于是下诏要求在推行青苗法取息散利的同时,分出一半钱谷用于贩济。《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载“上神宗即位,大修常平法,所蓄既丰。”可见,改革后的常平仓在功能形式上变得更为广泛,既可以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民缺少钱粮的问题,防止兼并之家的高利贷剥削,又可以广储蓄、平物价、备凶荒,较之旧的常平法,的确是一项积极的防灾、救灾办法。北宋备荒仓种除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几种全国性备荒仓外,还有社仓、平籴仓、平集仓等几十种地方性备荒仓,这种盛况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摘编自杨芳《宋代仓廪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统治者改制常平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创新粮食储备与管理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2021-06-08更新 | 8771次组卷 | 43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被打破,频繁的战争引发了疫病流行频率的增高。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西方卫生知识以及公共卫生观念也逐步引入中国。甲午战后,面对“华界”的肮脏与“租界”的整洁,清政府的部分地方官员开始逐步效法“租界”,建立起早期公共卫生防疫制度。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属于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卫生科掌核办理防疫卫生、设置病院以及检查医药等事宜。卫生科下设三科:保健科、检疫科、方术科。保健科负责检查清洁河川道路、饮食物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项;检疫科负责免疫、检疫疫病以及预防疫病等事项;方术科负责病院的管理、药品生产及营业、医生和稳婆的考验等。1906年,清政府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升格为卫生司。自此,清代全国范围内的卫生防疫制度逐步确立。

——摘编自罗小林等《清代卫生防疫制度考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卫生防疫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卫生防疫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