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学校的教育大体与西汉相同。东汉太学,建立于建武五年,当年就“诸生横巷”,学习人数空前。就学的不仅有太子和诸侯功臣子弟,甚至匈奴也遣子弟入学。和帝、安帝时,由于政治黑暗,太学一度很不景气。永建六年,顺帝扩建太学校舍240房,1850室,同时扩大生源,除太常所择及郡国选送外,又增加公卿子弟及明经下第两种,并增加太学生的俸禄。

西晋建国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帝泰始八年,因高门子弟耻与寒门为伍,不入太学,下诏遣散部分太学生,令“大臣子弟堪受教者"入学。咸宁二年便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到惠帝时,仍嫌国子学招收太谧,更具体地规定只准“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子)学”。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东汉至西晋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 清朝原本在全国各地港口都设有海关,分别归当地督抚管辖。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并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1853年,小刀会起义捣毁了上海海关,清朝海关官员逃跑。之后外国侵略者提议由各国派代表与清政府一同重建海关,从此中国海关的高级职位都被外国官员把持。1861年起,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统一管理全国各地的海关。在他管理海关时期,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为北京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渐增长的新的税收来源,清除了旧式衙门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赫德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清朝末年,总税务司将税款的保管账户全部转到了外国银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逐渐加强了对海关的控制,并与1928年开始与美英法等国重签关税新约,1933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了关税自主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延续了95年的以洋员税务司为主宰的海关制度,宣告结束。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海关改革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采纳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其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材料二 万历九年(1581 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摊入;“一概征银”,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这是我国税收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以上材料均来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在内容上的相似点。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中国赋税改革的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泰西之强,在其政体之善也。其言政权有三: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纠愆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今欲行新法,非定三权未可行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所说的“制度局”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什么机构?其主要根据西方的什么学说提出此主张?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材料四和材料五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这两次政治制度变革相关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到唐中叶百余年间,随着政治方面诸多矛盾的滋长,社会经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使得现行的财政制度无法继续执行。唐前期长期实行的均田制,至安史之乱后已完全崩溃,庄园制逐渐形成。唐政府在财政改革中为了适应土地制度的发展形势,废除了均田制,确立了庄园制。庄园制是随着两税法的确立而确立的,私人田庄、皇庄、寺院田庄大量出现,庄田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土地制度。庄园制下的土地可以买卖,唐后期丞相李德裕的平泉庄,经过三次转卖才到了他手中。出卖土地不限于贫苦农民,买入土地的也不限于富贵之家。土地进入流通领域为土地再分配提供了条件。这种分配不是由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即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支配的,而是由经济手段完成的。土地占有在自我调节的再分配中,同样存在着占有不公的现象,如有的人所占有的田庄达上万亩,而有的人只有十几亩;地主阶级普遍占有土地,而不少农民却失去了土地,为庄园主当佃农和雇工。

——摘编自叶振鹏主编《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君主们根据臣下的功绩来封官授爵,根据爵位高低来规定臣下的薪水。商鞅认为:“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秦朝建立后,一个一千石的官吏每年可得小米34250公斤,所得俸禄已经可以满足相当富裕奢华的生活了。到了汉武帝时期,俸禄以钱币而不是谷物的形式付给,有记载,丞相作为最高官员,月俸是高级官员中两千石的2倍,是中低级官员中六百石的20倍,是低级小吏的100600倍。魏晋南北朝时期,俸禄内容复杂多样且多以布帛或谷物为主,且多个政权均因战时需要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百官的俸禄。唐朝官员的收入主要包括职田(朝廷拔给官员自主经营的田地)、俸钱和赏赐。此外,还实行公务用车制度,官员的差旅福利,甚至还有退休金。到了清朝,政府在实行“薄俸制”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养廉银”,并设置完善监管措施,形成稳固的俸禄制度。

——摘编自李博朱玉洁《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银贵钱贱”,加之局部内战的巨额军费,使得开支不菲的官员因收入被波及而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面对国家的日渐沉沦及吏制的渐趋腐败,有识之士认为要想革新政治,必须对现行的俸禄制度进行必要的损益。在多方力推下,1869年颁布的《中国海关管理章程》一方面采取了中国俸禄制度按年计算的惯例,同时又引进了绩效工资的思想,体现了工资设计与职级高低、职务繁简相配合。外交官员的工资结构也抛弃了旧有的正俸、恩俸、养廉等名目,而是直接按照行政级别的高低拟定工资额,且按月支付,另外报销一定生活费和交通费。伴随着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清政府开始陆续实行工费、津贴、薪水制度,且改设各部门、各省份自行拟定养廉银数额,出现了如东三省奏定数额高出定额1.32万两的现象。

——摘编自鲍伟《晚清文官俸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俸禄变化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册礼是最隆重的官员任命方式,册封朝臣分“临轩册授、朝堂册授”,册封外臣有“持节册命”。唐初“立后建嫡,封树屏藩,宠命尊贤,临轩备礼用之。”皇后、太子、亲王与臣下便用相同的临轩册授礼仪,尊卑无隔。册礼使也大多是临时的差使。从唐高宗时,唐朝对册礼进行多次改革。“凡册皇后、太子、太子妃、诸王、公主,并临轩册命,陈设如冬、正之仪。”“拜三师、三公、尚书令、雍州牧、骠骑大将军、都督,在京者诣朝堂受册。”册礼使逐渐成为国家宣册命、行册礼的专项使职。册礼使的尊卑、选派均设有严格的礼制规范。册命对象地位越高,充任册使的官员级别也就越高。与此同时,对边疆民族首领或各部首领的册封,则变化不大。

——摘编自孟宪实《唐代册礼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册礼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册礼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新中国建立之初,对于属于国民党政府、官僚资本、反革命分子、战犯、汉奸的房产,根据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公房公产统一管理的决定》和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没收反革命罪犯财产的决定》等,政府道过多种方式进行了接收和管理调配,形成了公有房地产。对于普通城市居民的私有房产,1949年制定了《关于城市房产、房租的性质和政策》,承认和保护私有房屋的所有权,总体上允许并鼓励私有房产出租,同时对房租进行管制。1953~1956,政府对私有房产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用于出租的私有住房被界定为生产资料,从而被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范畴。1953~1957,随着重点工业项目的兴建,许多城市,特别是新兴的工业城市,陆续修建了一批职工住宅。总体来看,1949~1957,政府投资建成住房面积共1100余万平方米;1955年、1956年外,城市住房投资占当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均超过9%,1953年甚至达到12%以上。

——摘编自裴凌罡《从民生视角看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屋舍之税起源很早,且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先秦的“廛布”首向官府管辖市场中的商业用房征税。汉代的“市肆之税”指向官府和私人用房,既有商业性用房也有居住用房,具有城市土地利用、屋舍和经营税共征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店舍之征开始对房屋划分等级,屋舍之税的征收办法开始具体化。唐代“间架税”具有单一屋税的性质,征税办法的操作性强。五代十国时期“屋税”之名正式出现,且成为国家常赋。宋代确立城郭之赋以及宅税和地税的分野。由此,屋税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税目,改变了此前屋舍、土地利用和经营税混而征之的情况。这一嬗变,是我国古代城市不断发展、人口增多、城市建筑用途多样、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据吴晓亮等《先秦至唐宋屋舍之税嬗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到唐宋房产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房产税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清初,清政府建立一种银钱同时并用的货币制度,即国家财政收支、大宗交易多用银两,民间商贸及零星交易活动多使用制钱。中央和地方均有铸币权,各有规定的使用地区,民间私铸钱币现象也十分严重,货币种类极为繁杂,银钱比价变化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行也在中国境内大量发行纸币。在甲午战后,清朝币制的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引起财政收入减少、金融市场和金融管理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采取了币制改革。如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币,用铜元取代制钱,限制纸币发行,建立近代银行制度等。这些措施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摘编自邓绍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后清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
2021-06-2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