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至“五四”有两次较大规模的白话文运动。晚清的白话文作为通俗教育的工具,强调口语化,属于单一的应用语体变革。晚清文人提倡白话,但不打倒文言,可以两种语言并行不悖。白话文运动在1903年前后达到高峰,1909年后逐渐消退。白话文运动的再次兴起是1917年以后,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口号,将“白话文学”正名为“国语文学”。此后,教育部相继公布了《废止国民学校各科文言教科书通告》等一系列法令。关于通行全国的汉语标准语,虽然清末经历了从“官话”到“国语”的称谓变化,但五四以后国语的推行和白话文运动相互结合,才真正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

——摘编自陈迪强《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

材料二   1949—1958年是新中国文字改革的探索时期。在此期间,中共中央确定了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1950年,刘少奇写信给中宣部负责人陆定一,提出要研究亚洲邻国蒙古、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字改革经验。1951年,毛泽东两次约请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讨论文字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方针。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正式通过了推广普通话的决议。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别于1956—1959年予以公布。此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相继采用简体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规范用字。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词语的国际标准。

——摘编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有何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背景及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美国妇女的处境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战对征兵的需求导致美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同时,这一时期美国的妇女运动与妇女职能的转变是近乎同步发展的,一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的提高也是国内稳定政局的需要。同时,总统竞选人为提高自己投票率也向妇女抛出橄榄枝,给予各种承诺。战争年代是新兴的“新女性”群体自由和机会不断扩大的年代,也是大变革的年代。

——摘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屋舍之税起源很早,且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先秦的“廛布”首向官府管辖市场中的商业用房征税。汉代的“市肆之税”指向官府和私人用房,既有商业性用房也有居住用房,具有城市土地利用、屋舍和经营税共征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店舍之征开始对房屋划分等级,屋舍之税的征收办法开始具体化。唐代“间架税”具有单一屋税的性质,征税办法的操作性强。五代十国时期“屋税”之名正式出现,且成为国家常赋。宋代确立城郭之赋以及宅税和地税的分野。由此,屋税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税目,改变了此前屋舍、土地利用和经营税混而征之的情况。这一嬗变,是我国古代城市不断发展、人口增多、城市建筑用途多样、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据吴晓亮等《先秦至唐宋屋舍之税嬗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到唐宋房产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房产税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精密检验仪器。

——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


(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10月,中央政治局成立“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以陈云为组长,在中央政治局之下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陈云根据毛泽东改革经济体制思想的要求,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毛泽东支持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改革思路,并把所有制结构、生产和流通体制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高宁《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   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云:“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于是,各地督抚纷纷遵旨办理,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书院改学堂的热潮。大多数书院的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增加了西学、新学的比重,削减了旧的分量。书院从科举中剥离出来,向近代学校形态过渡或直接转化为新学堂,被纳入了新教育的体系中。

——摘编自马晓艳(近代化理念下教育体系的转型——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进行书院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进行书院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即对八股取士弊端进行严厉的抨击,但并未对科举产生实质影响。19世纪末,山西巡抚胡聘之上奏朝廷,要求书院减少八股文的教学,增加实学、西学的内容。这一建议得到朝廷认可,1896年下令从定课程重师道核经费方面改革传统书院。书院课程随之变化,如史学类包括各国的历史,经济类包括西方各国政治、万国公法等,训话类必须包括外国语言文学和天文学二百日维新中,光绪在康梁建议下下令废八股文和改革科举,各省响应,书院改革成为一股潮流。后来变法虽终止,但改革科举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I901年清廷正式规定,科举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科举停废,书院则随之改制为新式学堂。

——摘编自李兵《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书院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书院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全国统一的保险条例颁布之前,东北共有79.6万名职工参加了该保险。1982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决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同时探索替代公费医疗的改革办法,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邵汉明等《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