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时期,绘画进入商品市场,使绘画艺术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统治者“重文轻武”,边陲未定却安享“太平”,咏歌文藻,游娱翰墨,帝王、贵族对文化财富欲求达到极致。在沿袭五代设立专门绘画机构的基础上,北宋对画院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增加画院的人员编制,其次在太学中创设“画学”,画院根据画师的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他们各种职街。为了提高画师的技术水平和增加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画院规定了一套系统的教学和训练内容,将“画学”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鸟兽、山水、花竹和屋木等六门,还设置了“说文”“尔雅”等辅助课程。画院踏实、严谨的画风,工致、优美的格调,清新、隽永的意境,对今天的创作也能提供借鉴,仍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摘编自陈可《绘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画院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画院体制改革对绘画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在流民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那、县,侨人单独立籍,称为侨户。东晋政权通过这种办法维护了南迁士族的特权,他们可以奴役依附户而不负担赋役。但随着东晋政权的稳定,侨州郡县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它造成户籍制度的混乱和影响国家收入。东晋政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土断,即整顿户籍,让侨户着籍输课。王导执政时曾于咸和二年(327年)整顿户籍。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又实行土断,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其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刘裕当政时,再次实行土断,首先从江、荆二州开始,逐步推行于全境,称“义熙土断”。土断是政府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和赋役的斗争。通过土断,世家大族所控制的人口成为国家编户。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进行土断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土断政策的历史影响。
2023-08-14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

2016-11-27更新 | 1253次组卷 | 35卷引用:纲要上第1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撒切尔夫人1979年当选为英国历史上首任女首相。在此之前,英国长期经济低迷、缓慢增长,福利国家的弊病已经暴露无遗,“英国病”达到了积重难返的处境。在社会养老领域,撒切尔夫人着力用“选择型”代替“普遍型”,大力削减财政开支,并推行个人主义福利观,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提高了基本养老享受资格的门槛,同时还降低了发放标准。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中,强调国家基本养老金只能提供最低限额的生活费用,对于不足50岁的男性和45岁以下的女性降低发放标准,总额仅相当于在职平均水平的20%。1988年政府对养老金进一步改革,强制所有企业推行职业养老金,并推行个人养老金。但是撒切尔夫人在改革中完全忽视社会福利本身公正正义的天性,改革深刻触动英国底层人民的利益,中产阶级也急剧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这也间接导致其执政生涯的结束。

——摘编自童素娟《撒切尔“去福利化”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社会养老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撒切尔夫人社会养老改革。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优待重用老臣,封陈平和周勃分别为左右丞相,大力安抚刘氏宗室、诸侯,使他们承认文帝的统治,把自己亲信安插在中央要害部门,这样就协调了三部分人的关系,从而为“文景之治”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文帝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废除了汉律中沿袭秦律而来的如肉刑、株连刑等“不正之法”。此外,文帝继续“与民休息”,田租从“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再到“除田之租税”,徭役也减为“三年而一事”。汉文帝还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很快就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针对南越、匈奴等边境少数民族问题,汉文帝与南越谋求和平,使其在不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设置属国,接受汉朝统治;而对匈奴则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积极和亲,另一方面加强防守,令匈奴无隙可乘。

——摘编自艾声《汉文帝与“文景之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19815月,在面临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国家劳动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在一些地区开始试行变招工为招生的改革试点,推动学徒制度的改革。19893月劳动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提出了学徒制改革的方向:“应该逐步实行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相结合培训学徒工的方法,既可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加强学徒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又可利用学校(培训中心)课堂教学,加强学徒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学习”,这标志着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教育制度的终结。同时,国家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实行职业教育分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与普通高等中学的招生已接近11,以企业为主的学徒制被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代替,学徒制由企业为主,转向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郑荣奕《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出《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宣布:“ 一,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如有故存隐匿、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处治。二、除三大银行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将其照常行使,其发行数额,即以截至十一月三日止的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酌定限期,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通过法币改革,国民政府将全国存银1/3以上统统收归国库,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法币的发行,而且也极大地促成了汇价的稳定。这是因为三大银行有了无限制买卖外汇的基金,可以很容易地稳定汇价,建立法币的国际信誉。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计划设立责任内阁,废除军机处,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慈禧太后在谕旨中说:“军机处为行政总汇……办事较为密速,相承至今,尚无流弊,自勿庸复改。”军机处得以保留。这一事件说明(     
①军机处仍然能适应时势                            ②清朝政治改革流于形式
③官制改革遭到巨大阻力                            ④皇族内阁维护君主专制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4年春,英国为维护自己在东方的利益介入了克里米亚战争。这次战争历时较长,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英国而言,克里米亚战争成为近代英国陆军军事发展史的一个分水岭。这次战争暴露了英军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英国军中没有护理队、后勤保障匮乏、医疗混乱、士兵地位低下;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疾病流行,英军战斗力因此被大大削弱等。战地记者的报道第一次让民众了解了士兵在战争中的生活实况,在英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并导致阿伯丁政府倒台。最终,英国政府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在陆军大臣西德尼·赫伯特和护理学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推动下,启动了军中的医疗改革。

通过改革,南丁格尔在军中首创了近代护理制度,成为英国军队医疗改革的先锋。通过了《陆军医疗保障法》,该法规定:士兵的健康必须与普通病人一样受到尊重和照顾。成立了陆军统计局、陆军健康委员会和陆军医疗部、陆军医学院。这次改革对英国的军队、医疗及世界医疗领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也成为英国军队医疗体制适应现代化进程的一种标志。

——摘编自王伟、王艳芬《克里米亚战争背景下英国的陆军医疗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陆军医疗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陆军医疗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财政左支右绌,不得不举债以纾财困。甲午战争前,黄遵宪等人呼吁“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遭到部分国人反对。他们认为,世界各强国都有举借公债的财政经历独我国向来只有鬻爵捐输,而无国家借债之习惯与经验”。他们从传统爱国伦理出发,呼吁政府可汇民众报国之心筹集内债。这影响了清廷中枢财政决策,清廷随即发行了爱国公债等多只内债。但是,清政府“未能立信用于国民,而于财币交易,尤多留不信之历史。就令激于公义,或加以强制”,最终募款寥寥,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

——据毕学进《“由外而内”:晚清外债善恶之辩到内债思想萌生发端》

材料二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行一亿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其中华东区分担45%,上海又占华东区的66.6%。针对人民群众对公债的疑虑,党和政府着重强调认购公债既兼顾国家发展,又充分照顾个人利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把公债宣传和1950年春节宣传结合起来,制定购买公债的口号和标语,开展以工商界带头认购、群团组织推动的认购竞赛。上海组建了市级、区级、办事处的公债推销的纵向组织,又按照行业成立了推销公债的行业组织。截至1950年8月,上海市共认购 29 968 956 分,较好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认购任务。公债的成功发行不但弥补了一部分财政赤字,也让新生政权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党成功地将经济治理与社会动员和政治认同建构在同一劝募网络之中,在实现从革命到建政和执政的平稳过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孔祥成等《从首笔国债发行看新中国初期中共的城市社会动员能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公债发行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胜利公债发行的特点,指出其发行成功的历史意义。
2023-02-1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