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中期,文体改革的浪潮开始涌进骈文的阵地,但制诰公文,仍未能摆脱骈文家的积习。元和十五年(820年)五月,元稹由膳部员外郎擢任祠部郎中、知制诰,自此迈开了他改革公文的步伐。长庆元年(821年)二月,元稹又迁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内、外之制同出一人之手。元稹改革公文得到了宰相段文昌和穆宗皇帝的支持。元稹改革公文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内容上,务必明确具体,实事求是,一扫含糊模棱之辞,对升贬者必明示其原因;形式上,则打破骈四俪六的对偶句式,引进单句散行的古文语法;语言上,删繁留简,力求明白晓畅,古朴简洁。继元稹之后,白居易亦写了大量的古文散体制语,明显含有继元稹将公文改革进行到底的意思。公文改革的成功使古文运动取得了最后的、完全的彻底胜利。至此,古文才算是占领了文体的一席阵地。

——摘编自王勋成《唐代公文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公文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公文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2 . 管仲对齐桓公提出“九惠之教”,其中一项要求是对遭遇灾荒之年的农民进行“赈困”《秦律》中规定“盗徙封”者(私自移动田界的人),要被施以“赎耐”(耐:剃去鬓发的刑罚)。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     
A.国家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B.国家实现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C.各国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农民对国家权力缺乏依赖性
2021-04-06更新 | 383次组卷 | 10卷引用:选择题专练第24题先秦时期-备战高考历史按题号专项限时强化训练(全国卷·新教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一些学者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美国人亨利·乔治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在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用税收手段打破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19世纪后期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使得英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影响力大增,两党为了争取选民支持,开始了财税制度竞相改革的年代。其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征收个人所得税。自18世纪以来,英国税收长期以间接税为主,如货物消费税、关税和印花税等,其长期征收加重了普通劳动人民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逐渐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征收遗产税、继承税等。1853年,英国把对土地和实际财富的遗赠正式纳入征税对象,此后遗产税税率不断提高,1894年为8%20世纪初提高到至15%。财税改革使英国的年度平均税收不断增加,1851-1856年为5440万镑,1890-1899年则超过了一亿镑。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银两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单位,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近代以来中国呈现货币种类繁多,发行机关多元化,流通范围的区域化。193331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称“本部为准备废两,先从上海实施。特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元或旧有1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715厘合银币1元为一定之换算率”,并自本310日起施行。中央造币厂开始铸造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像,背面为帆船图案,俗称“孙头”或“船洋”。38日,又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重量为26.6971克,成色为银88%,铜12%,即合纯银23.493448克。以中央造币厂为唯一的造币机构,其他各省的所有造币厂都必须废止。

——摘编自贺水金《论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贞观初年,太宗诏令收集天下谱牒,撰成《氏族志》一书,明确指出撰修《氏族志》“不须论数世以前,支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列皇室为第一等级,后族为第二等级,山东士族崔斡为第三等。这一改革
A.淡化了家族门第观念B.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
C.消除了士族阶层威胁D.瓦解了传统宗法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农奴制的废除,欧俄城市出现住房拥挤、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为缓解社会压力和应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沙俄政府决定开发远东地区。政府鼓励向西伯利亚移民的政策带来了西伯利亚城市工商业发展的高潮。在此定居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建设,也积极参加到国家杜马的选举中。同时,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开始增多,一大批矿业学校建立起来。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获得了欧俄的经济支持,还获得了海外资本的关注,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多为外国资本家经营。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满足了俄国对该地区石油等资源开采的需求,成为欧俄地区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基地,同时也把西伯利亚城市带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卜雅凡、黄秋迪《1861—1917年欧俄移民活动与西伯利亚城市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迫切性。
(2)根据材料,简析西伯利亚城市现代化进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汉武帝时期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屯田始于元符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在朔方以西至令居屯田,屯田官兵达五六万人。此后,随着战争的需要,上郡、朔方、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以至西域的轮台、渠犁、车师、楼兰等地皆有屯田,屯田官兵最多时达到六十万人之众。屯田制度解决了边地军队的军粮供应问题,使军队的作战能力得以保证,汉朝政府对西北边塞地区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摘编自漆侠著《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建的语言学家提出汉字必须改革,他们主张大胆引进各种注音符号系统,以简便汉字的读、识、写。闽南方言有上古汉语“活化石”之称,为音韵学家所关注,福建切音字运动在闽南率先兴起,1892年,福建同安人卢赣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阶》,揭开清末切音字运动的序幕。书中所述的切音字方案以闽南地区传教士为翻译《圣经》创制的十五音字母为基础,依据厦门腔制成一套五十五个罗马字式的字母,主张“以一腔为主脑”来统合各省语言文字。他将此方案定名为“第一快切音新字”,希此“省费十余年之光阴”用于专攻种种实学,“不患国不富强”。尽管该方案不为清政府所肯定和推广,但在卢赣章之后,近代国语统一观念成为共识,向着西方拼音文字方向改革的切音字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清末国语运动的先声。

——摘编自王曦《近代福建切音字运动史论》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切音运动率先在福建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卢赣章的切音字方案进行简要评价。
2023-02-02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七地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对全国教育进行过一些改革,主要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代替清朝封建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他提出停止祀孔,废除读经,把清学部规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改为资本主义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他解释说: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所谓富国强兵之主义也”;公民道德,“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博爱”;世界观教育,“就是哲学的课程,意在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墨守孔学的旧习”;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学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用这种资产阶级教育宗旨为指导,他主持了学制改革,课程修订,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等,一定程度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要求。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人物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蔡元培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2023-03-23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武宗时期,朝政极度混乱,引起了明代社会严重危机,世宗嘉靖皇帝即位后,重用张璁对社会时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张璁把百官的次序排列为内阁→九卿→鉴司→守令,并明确了各自的权责;张璁深感科举之弊,要求考试文风“务要平实尔雅”,派遣京官主考各地乡试;倡行“三途并用”,强调用官不只是进士还有举人和贡生也要提拔使用,推行“内官外放”把京官调到地方锻炼。为了整治宦官、外戚鱼肉百姓,在全国清查贪污舞弊,至嘉靖九年,已查勘京畿勋戚庄田计5.7万余顷,其中2.6万余顷返还给业主,至嘉靖十年,浙江、两广、山西、四川等处的镇守太监因“贪纵害事”皆被裁革。与此同时,他还对赋役制度进行了改革,把田赋和徭役合起来,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张璁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是对张璁变法的延续和深化。

——摘编自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璁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璁变法的影响。
2022-10-19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福建B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