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偶然性与必然性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作用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客观性。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切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女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1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欧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B.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
C.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
D.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美国学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结果,极为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材料不能够体现的史观是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近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A.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A.社会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
D.全球史观
7 . 1907年《女子世界》第6期刊载了《女子蚕业学校校歌》:“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歌词中反映了女子蚕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有(     
①重视女子教育       ②提倡实业救国       ③培育民主精神       ④弘扬民族文化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 . 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固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迭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2)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3)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史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过程的 (       )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一览表   
成员占全国人口占国民收入年代穷人数目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20%36.5%1855年35(万)
1850年87(万)
普通群众80%40%1863年109(万)
1866年130(万)

A.问题形成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D.历史解释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10 . 一位档案员在整理建国以来的资料时,不慎打翻了柜子,各种资料散落一地。下图为其中部分资料,请你按时间顺序正确归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D.②④①③
2015-03-3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