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道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深适的意义。除此以外,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稽、胡丘、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西域的良马、索驼、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贸品,也都源源东来。以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对于中国文化发生了根大的影响。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畲井(包括并渠)的技术传到西域。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汉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下)册》

材料二 宋朝对外贸易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西汉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站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水站、陆站多达1500处,因此,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当然,在这种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全国各地驿站的管理人员、马夫的配备都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元代专门负责驿站马匹、食物的被称为站户,中原汉地由汉人充任站户,而草原地区的站户由牧民承担,东北森林、冰雪地带则用狗站。元代除驿站之外,还有急递铺、运输货物的递运站。至元二年(1265年),颁布了《站赤条例》。元朝政府建立驿站,虽然是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但客观上加强了全国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中国现代邮政事业发展简表


1948年12月毛泽东题词:人民邮电
1949年11月“邮电部”成立。一个月后,“第一次全国邮政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新中国邮政的发展框架
50年代初期形成了四项基本业务——函件、包裹、汇款、报刊发行。在1952年提出啦“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八字服务方针,并一直沿用至今
1986年1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
1998年邮电分营,国家邮政局成立,它标志着近50年“邮电合一”体制的结束,这位邮政走向市场、搞活经营、发展壮大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1999年中国邮政首次承办世界邮展。同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这意味着中国邮政在国际邮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邮政实施政企分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成立后,将原有的四项基本业务重组,逐步建成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邮政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官网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驿站制度的特点及经济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现代邮政事业的发展趋势。
2021-07-0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要教育生涯

1917~1918年,留美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19年,发表《教学合一》,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和机关刊物《新教育》主编,发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秉应持之态度》《评学制草案标准》《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

1923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并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提倡“生活教育”。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培养农村学校师资力量。

1931年春,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3年,与一些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1939年,创办重庆育才学校,主要招收男女难童入学。

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1946年7月25日,因脑溢血在上海去世,葬于南京晓庄。

——摘编自《陶行知一生》(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当时教育的最大弊端恰恰是忘记了乡村。陶行知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从建国图强的愿望出发,以“传教士”的精神探求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教育,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实践。他主张改造中国教育必须从农村入手,建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陶行知认为要发展乡村教育首先是建设一支合格的乡村教师队伍,他着手创办了一所乡村实验示范学校——晓庄师范,并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主要有:要把书呆子放在生活的炉里;师范教育从学制内容到教法都要符合中国国情;“熟练垫师,改良垫师”;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提倡教学合一等。

——摘编自傅韫华《陶行知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实践及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陶行知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主要依据。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评价其影响。
2023-11-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昌海昏侯刘贺墓自2015年公布以来,出土各类器物一万余件,其中麟趾金25枚,马蹄金48枚。其随葬器物可分为冶金业、漆器制造业等十种类型。其中,手工业品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如孔子衣镜、青瓷壶等;从器物的工艺上看,金饼属未精细加工产品,孔子衣镜表现出高超的漆木器制造技术;但刘贺墓出土大量精美器物多为昌邑故国带来之物,少有海昏侯国自产者。

——摘编自吴方浪《从海昏侯墓出土器物产地看汉代侯国的手工业生产》

材料二(太始)二年(前95年)春正月,行幸回中。三月诏日:“有司议日,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如图麟趾金)、裹跳(同蹄,如下图马蹄金)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昏侯墓出土的手工业产品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汉书》和“麟趾金”分别属于哪种史料?简要分析这两种史料的价值。
2022-12-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选科)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都市中,“瓦舍”之类的娱乐场所相当盛行,其中表演的是名目繁多的杂乐百戏。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踏索……百戏之类”,体育表演已相当盛行。由于出现大量体育专业表演人员,因此体育性组织——“社”就应运而生。如弓、弩的“踏弩社”、“水弩社”、“锦标社”等。元日走城、元宵走夜、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等,都已成为全国性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

——摘编自宋旭《宋代市民体育休闲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材料二   欧洲市民体育形成于11-13世纪左右,伴随城市重建和市民保卫城市自治的运动而产生。为了保卫城市自治,市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协会”,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市民基于职业不同组成的行会,也定期组织与本职业相关的身体练习和比赛。欧洲市民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保卫城市的军事训练、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学徒格斗和底层市民的节日狂欢等。

——摘编自张爱红等《中古时期中国和欧洲市民体育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市民体育兴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和欧洲市民体育发展的共同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英国的工会积极地帮助和组织本行业的成员进行移民,移民具有一定的规模。受当时社会上弥漫的移民思潮的影响,工会普遍认为移民能够减少行业内部的竞争,因而在面对本行业的危机时,工会一次又一次地将目光投向对外移民。比如陶业工会,18445月陶业工会内部成立了“陶业联合基金移民协会”,筹划移民的事情。1846年年末,失业人数剧增,尽管陶业工会本身的资金紧张,但是《陶工报》主编伊凡斯仍旧筹措了足够的资金送8个家庭总共40个人去美国的威斯康星,因为当时由工会组织的移民活动还比较少,所以陶业工会的这一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轰动。1847年年初,这些人启程准备去往美国,有人奏乐陪他们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斯塔福德郡到利物浦的运河上,沿途站满了成千上万欢呼的群众,场面颇为壮观。移民的费用是巨大的,单靠工会本身向成员征收的微薄会费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不景气的年代。工会组织有时候向公众或者慈善团体请求捐赠……甚至联系移民目的地,而移民目的地缺乏劳动力,大部分时候会进行援助,像棉纺业、铁业、矿业等许多工会的移民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

——摘编自谭娴娴《19世纪英国人口对外迁移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工会组织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英国工会组织移民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5年的英国《绅士杂志》认为中国在政府统治技巧上优于其他国家,赞赏其爵位、官职不是世袭而是考试得来。大量的书籍、报道使科举考试为西人所了解、熟知。1870年,英国格莱斯顿政府颁布了第二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此后,英国逐步建立起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欧洲对科举制的推崇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晚期。随着西方来华人士对科举制度了解的深入,他们也发现了科举考试的缺陷并对考试内容和形式提出了质疑。大卫·修魔曾尖锐指出“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的优势,但科举的内容使中国知识结构不佳,中国科学的水平因而落后。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

材料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理论准备中,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化考试的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早在1906年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他就对英美等国通过选举等录用人才的办法提出了质疑,指出真才实学之人因口才木讷而被忽视,而要解决这一缺陷,只有辅以考试之法。……考试权独立是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重要原则。他指出,英美等国的考试制度,考试权仍然在行政权之下,权限不明,流弊反多,应该有专门、独立的机构来掌握考试权,君权、行政权皆不能加以干涉。孙中山希望通过考试制度杜绝幸进,澄清吏治,彻底改变中国用人行政上的种种弊端。……这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


(1)概括18—19世纪中后期,西方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中英两国都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有益探索,指出其探索的共同特点,并比较二者的探索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不同作用。
2021-11-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A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