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全国总人口数(万人)城市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
182037724206.5
18404128127696.7
18434172428256.8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注】全国总人口数各家统计不一。笔者截取的原则是,如果某一年有修正后的数字则首取,没有则取最大的估略数字。18201840184318931901年的全国总人口数取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192019311936年全国总人口数,参考姜涛前引书,及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以《中国人口史》修订后的数字为准。1949年的数据采自《中国人口年鉴·1985》。

——据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演进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021-05-08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如图展示了1980﹣1995年期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本国电影在各自国家市场上的份额。表中的数据主要折射出
A.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B.世贸组织推动美国电影扩张
C.欧洲部分国家经济的衰退D.新型传媒逐渐挤占电影市场
2022-02-19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都是以户口为调查对象,而掌握户口数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役,因此政府在统计时只限于设置郡县的地区。普遍存在的户口隐匿和人户逃亡也降低了户数统计的准确性。明清时期,户籍与赋役逐渐脱钩,但百姓依然以少报或漏报为宜。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各省市民政部门办理人口调查。到1930年底,仍有很多省市未完成,内政部只能根据以往数据估计,合计全国人口为474787386人。这次调查未规定截止标准时间,调查表格各地不统一,也未设置调查组织系统,其结果明显不真实。

——摘编自米红《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

材料三   1953年,新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政务院规定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同时进行,采用统一的表格,确定了截止标准时间。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专门领导机构,25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这次普查相当成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调查。195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人口为601938035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弄清了全国的人口数量。

——摘编自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统计不准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与南京国民政府人口调查的不同,并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认为语言歧异是妨碍人人平等的重要因素,民主的最佳标记是大家都使用社会精英所用的标准法语。从此,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文件都使用法语,公民学习使用法语被视为爱国与革命的表现。法语成为国家和中央集权的象征,各地方言被禁止使用。一语、一族、一国的原则就此逐步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之本,此后法国历届政府基本都秉持这种语言政策。到20世纪初,法语成为法兰西民族的通用语言。

——据陈平《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   晚清以来,一种流行看法认为方言不一的中国要凝聚全国人心,就要从统一语言做起。但以何种语言作为标准,知识界众说纷纭。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了会通南北语音的国音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这一方案后,受到多方质疑。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重新制定了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新国音,并于1932年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与此同时,1926年召开的全国国语运动大会也明确宣称:国语统一,并不是要灭绝各地的方言。但左翼知识分子反对以北京方言作为标准语,提倡通过各地方言的自然发展、融合而形成一种共通语20世纪50年代起,以北京方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在全国推广。

——据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语言状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普通话迅速普及,方言的领地急剧缩小。尽管缺乏精确的调查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生的城市儿童里,会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

——据王东杰《声人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语言政策对法国国家建构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法两国推广标准语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标准语发展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如表是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到以“商帮”为主题的文章数量。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
A.经济发展影响史学研究B.“商帮“历史研究不断创新
C.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2020-01-1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西方中心论”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静止的。只是近代受到西方冲击后才开始被动回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新经济史学的长期浸染,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和批评。其中,加州学派迅速崛起,成为欧美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主导力童。它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王国斌、彭慕兰等人为代表。弗兰克和曾在该校留学及讲学的中国大陆学者李伯重也被归为该学派。彭慕兰在《大分流》中计量了一些前人未曾计量的经济史数据,李伯重对明清江南农业生产等也进行了数量分析,开创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加州学派认为,过去欧洲人以英国或欧洲为参照系来观察中国是错误的,还应以中国为参照系来观察英国或欧洲,两种比较方法应结合运用。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19世纪之前‘中央之国’(中国)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某种中心”。李伯重认为,中国江南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乡村工厂工业化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完全不同于英国模式。加州学派引起了广泛关注,史学界肯定其贡献的同时,也质疑他们对于制度、结构等内在因素的忽视。今天,该学派的研究模式正逐渐成为一种不断更新、拓宽的史学范例,表现了旺盛生命力。

——据瞿商《加州学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州学派崛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州学派的学术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科学翻译作为中西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翻译的内容,从研究西方枪炮、轮船,指向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从研究世界地理、历史,指向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一些具有革命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不仅深化了中国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而且还被当作变革社会的理论依据,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科学翻译机构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潜心翻译和切磋研究的空间。

——摘编自赵东、邢润川《我国历史上三次科学翻译活动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科学翻译出版机构大增外,还涌现出了其他一些科学翻译机构,如科学翻译组织领导机构、科学情报所翻译部门与科学翻译服务公司(网)等。从西方与苏联先后归国的留学人员,在上海等地一些外国人所办高校的毕业生,外国语院校或外语专业(主要是俄语)培养的外语人才,从科学专业培养的但外语纯熟的毕业生、因工作需要改行从事翻译工作,在新中国的前30年中,这四类翻译工作人员在我国经济、国防、科教等领域承担了主要的翻译工作,为这一时期我国科学翻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统计,1949-1966年,我国共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类译著约1.6万种,年均约950种。1967-1976年,此类译著出版766种,1977-1987年,总计出版此类译著10688种。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一门新兴产业—翻译业应运而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许多面向翻译市场的营利性翻译公司、企业相继诞生。

——摘编自黎难秋《新中国科学翻译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学翻译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科学翻译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后期,大都城市人口对海运米极度依赖,“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1341年,出现过“海运不给”的问题。1351年,“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翌年,张九四起义军据浙西,方国珍据浙东海道,运道遂梗。元代后期,京畿地区水、旱、蝗、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据《元史·五行志》统计,大都地区自中统元年至至治三年的63年间,危及人民生计乃至生命的灾害计有48次。大都与近畿人口饥疫、流离、死亡的过程随之加速。早在元至正初“海运不给”之后,至正九年(9年),即已开始于京畿和籴,并重新整治运河。与此同时,元朝政府实行大规模畿内屯田,虽属权宜之计,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政府通过了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政府废除了《谷物法》,支持从国外大量进口小麦。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19世纪60年代增至24%。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顺应了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元末大都相比,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和近代英国处理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的历史启示。
9 . 以下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数据对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B.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C.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书籍统计信息表,该表反映出
书籍所收录书目出版时间外国学者译著中外学者合译中国学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甲午战争以前139部123部38部
《译书经眼录》20世纪初年35部33部415部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思想B.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思湖
C.“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D.救亡图存运动助力社会转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