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基本前提。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望其服,而知贵贱;睹其用,而明等威。今之世风,侈靡极矣”

——(明)张翰《松窗梦语》

材料二   一位研究新消费主义的学者断定:“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大众消费主义正是以这种方式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的,它已变成全球20世纪的社会标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某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按百分比%)


——相关年份《安徽统计年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出的消费观念。并指出这一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西方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某省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不同时代消费观念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人观测星象,主要是为生活生产服务,往往只描述观测结果。商周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利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保留下来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古希腊人带着超然的心态观察天象,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公元前2世纪,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利用天球的模型对星座进行观察,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颗恒星的星表。这是西方第一个星表。他还编制了太阳月亮运动位置表,能够预报日食和月食。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与希腊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异同。

材料二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进行了统计,数据如下: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年453271%1329%
公元年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他(哥白尼)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以达尔文著作的出版为界,在此之前是传统基督教世界观的思想意识占据着统治地位。那种世界观得到了圣经权威的认可,……认为动植物物种是各自分别被创造出来的,而且自它们产生以来就从来不曾改变过。”“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3)阅读材料三,模仿)示例,简述以上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并从思想解放的角度阐释其影响。
示例: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教会所鼓吹的地心说,使自然科学逐渐从教会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得到独立的发展。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从古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转移。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轨迹: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世界经济重心变化线路(公元1年到2025年)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5年6月3日报道,这张地图根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绘制,利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对历史上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算数据。公元1000年,中国和印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全球经济重心当时稳固地居于东方。在保持了820年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欧洲转移,之后又向北美转移。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重心已迅速地拉回原来的地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全球经济重心将向公元1000年时那样回到远东,不过要向北偏移很多。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以公元1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06-06更新 | 322次组卷 | 13卷引用:天津市2022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表为1905—1910年间《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统计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语词使用频率语词使用频率
汉人216中国臣民5
汉族96中国之人民5
中国人37中国民族5
汉民14中国人民5
中国之臣民12中华民国4

A.民族认同意识增强B.民主思想成为潮流
C.三民主义得到认同D.清廷革新能力丧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国传统社会中女性主要作为“家庭天使”而存在;但1851年英国妇女联合会统计,全国女工总数已达2832000人,占英国工人总数的30%;在纺织业发达的兰开夏郡,纺织女工占比超过纺织业工人总数的80%。这一变化反映了
A.兰开夏郡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B.工业革命造成了劳动力匮竭
C.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政治地位D.机器生产推动妇女身份改变
6 . 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019-11-12更新 | 668次组卷 | 34卷引用: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抗日战争时期,因受国民党军队虚报战绩风气的影响,一些战役歼敌数的统计往往有诸多说法。因此,目前学者在研究台儿庄大捷等正面战场的歼敌数时,较好的方法应当是
A.采访中国大陆健在的抗战老兵
B.以日本史学家的考证为主要依据
C.注意收集和对比日本等国的资料
D.查阅台湾地区所存抗战时期档案
2019-01-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培优卷I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