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如表为古籍中对禅让制的不同记载。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史料内容来源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祥。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唐虞之道》,编著于战国中后期,是儒家论述禅让制度较为完整的文献
“昔免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免于平阳,取之帝位。”古本《竹书纪年》于西晋年间盗掘战国时期魏袅王的蒸菲中发现出土。记录了从夏代至魏裹王二十年的历史
A.神话传说不具有史料价值B.文献记载必须与文物考古相互印证
C.时代愈近历史叙述愈客观D.立场和目的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记载
2023-11-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铁三角”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

——据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材料二   从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立场看,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正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透露出的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降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冲动几乎同时。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以说,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据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喜,两千多年前这个真实的人物,经历了职场起伏、时代剧变,走过了他传奇的一生。”

材料: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是一处战国末期至秦朝的墓葬群,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其中11号墓中发现大量墓主人“喜”(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17年)记录、使用的竹简,许多内容与传世文献所载不一致甚至悖逆,展示了更加真实的大秦风貌。

竹简的《日书》篇带有占卜性质,是安排、指导民众生产和生活的“老黄历”,是“喜”在基层工作的“工具书”,内容隐含了当时民众的人生追求。

《日书》中对前途、品格等占卜结果的统计表

《星》篇

(共28条)

前途、品格

出现次数

成为官吏、获取爵位、有才干

9

1

《生子》篇

(共60条)

勇猛、有才干等

10

获得尊贵地位(含获取爵位、成为官吏)

8

4

——以上材料均根据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容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合理阐释“当时民众的追求”。
2023-06-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关于1787年宪法的评价,有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废除奴隶制是不可能做到的,1787年宪法体现了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这最能启示我们(     
A.阶级立场影响历史价值判断B.评价历史事件坚持时空观念
C.了解历史史实真相任重道远D.史料真假难辨需要认真甄别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前,一战华工被定义为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宣战后,被定义为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一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一战华工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一战华工角色的变化反映出(     
A.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B.历史事实具有不确定性
C.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D.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6 .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是人科动物成为真正的人类之后所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这一革命使古代大河流域文明有可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发展起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有哪些辉煌的文化成就?

材料二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点火,带到更远的地区。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印第安人创造的古代文明。根据材料二,指出印第安文明难以“带到更远的地区”的原因。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通过撰写各种小册子,走上街头宣传演讲等形式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进行着唤醒民众的工作,……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家“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材料四   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当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时,人类将面临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4)根据材料四,归纳“现代文明”的特征。
7 . 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禹之子)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
B.《史记》的内容都按照儒家思想修改过,不真实
C.《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不可信
D.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8 . 某学者对西欧中世纪法律评论道:“在庄园内,领主和农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都由习俗加以规定,习俗大多源自司法审判的判例。司法审判权原本属于国王……这些权利逐渐以特许权的方式为地方领主所僭取,负责处理领地内的所有争端。”据此分析可知,当时欧洲(     
A.习惯法成主要审判依据B.逐渐以罗马法作为基础
C.国王掌握了最高司法权D.以遵循先例为主要原则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301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季因应社会变革逐渐形成多达数万人的留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凭借其深厚的中西学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在广泛开展“西学东渐”活动的同时,通过学术文化交流、组建留学生社团、进行中国问题演讲、创办编辑报刊、翻译撰写中国题材作品等方式,为“中学西传”开展了大量活动。其所传扬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改善了域外对中国与中国文化认知,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概念做了很好的注脚。

——元青吴鲁锋《清季留学生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降随着遣使驻外制度的实施而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官群体,在驻在国频繁参加公共活动,演讲、展示和介绍中国;发表、出版大量著述,系统宣扬中国学术与文化;尽力结交当地官方与民间人士,传播中国古典文艺与经典。这些文化传播活动使域外民众拓宽、加深了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内容,直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起当地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赞誉,对域外一定程度上破除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产生相当积极的作用。作为中学西传的“官方渠道”,清季外交官在国外履职期间开展的中国文化传播活动在驻在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相关活动无法突破晚清时期政治和外交关系主宰局面的桎梏。

——元青李春晓《清季外交官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及其影响》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06-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A)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