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部分史学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观点

史学家

观点

范文澜、胡绳

单纯农民战争或农民革命

郭毅生

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或市民革命

章开沅

单纯农民战争兼具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据表可知,这些观点(     

A.源于对当时中国经济和阶级状况的不同认识
B.尚未形成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斗争的共识
C.表明权威史家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更全面客观
D.证明只有史学讨论能推动历史解释的多元化
2024-03-2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A.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B.“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D.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图是晚清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变化图,据图可知
A.反清革命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思潮
B.甲午战争刺激留日学生迅速增长
C.时局变化影响国人对日本的认知
D.清政府开始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2022-02-04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利最早源于欧洲各国实行的对相关新技术产品所赋予的特许生产令状。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15581602),这种君赐特权制度逐渐异化为英王增加王室收入的一种手段。这种状况完全背离了制度的立法目标,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商人都对该制度深恶痛绝。1624年英国废除了原有的英王特许制度,重新颁布了一部反映资产阶级利益、保护先进新兴技术、鼓励技术进步的法律——《反垄断法》。由于英国较早颁布了关于专利的有关法律,当时的英国工业在纺织、冶炼、采矿、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取得了各种巨大的创新成就。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继英国之后,美国国会于1790年制定了美国第一部专利法。

——摘编自毛克盾《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

材料二   真正将西方专利制度思想引入中国的是洪仁玕,他在《资政新篇》中对专利制度作了比较详尽的阐释。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1882年郑观应等人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但该专利不过是对当时西方已有工艺的引进,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境内没有出现过一家私人投资的新式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厂。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揭开了近代中国专利立法的序幕。清末新政时期,商部在1904年咨文各省,要求严格并规范专利审批。在此期间清政府虽一再下诏劝商惠工、奖募创新,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著作权律》等,但始终未修订一部正式的专利法,以致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摘编自姚秀兰《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专利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社会大致先后交替出现了三种价值观体系。第一种体系,称之为“觅食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维生。觅食者(Foragers)倾向于看重平等而非大多数类型的等级制度,也比较能够容忍暴力。第二种体系,称之为“农业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靠驯化的动植物来维持生计。农耕者(Farmers)倾向于更看重等级制度而非平等,比较不能客忍暴力。第三种体系,称之为“化石燃料价值观”,它所关联的社会主要以已经转变为煤、天然气和石油的化石的能量来增加现存动植物的能量。化石燃料使用者(Fossil Fuels)倾向于看重大多数类型的平等而非等级制度,且非常不能容忍暴力。

——摘编自伊恩·莫里斯《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和大工业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能量获取方式与人类价值观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从世界史角度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1-05-0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建立文明以来,社会治理结构表现形式各异。中世纪的欧洲,代表教权的教皇、主教和代表世俗的国王、贵族和骑士各把持一部分统治权,统治阶层依靠世袭获得权力和头衔,国家管理人才是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挑选,造成管理者脱离民众,最终导致文明的停滞。中国隋朝开创了人才选拔体制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使诸多中小地主等普通大众进入国家管理机构。唐代以后各朝继承完善科举,四书五经作为科考的必读之作,将孔孟贤哲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灌输给读书人,形成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国家开科取士,网罗人才,政府官员均出自科举,保证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明朝时,通过传教士,科举制度被介绍到欧洲,19世纪英国按照科举制度的原则选取公务员且沿用至今。

——摘编自邱甫钰《从中国古代发明创造谈中国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与古代中国在社会治理上的差异。并概况中国科举制度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19世纪中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内忧外患双重矛盾的交织下,中华民族面临着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唯我独尊的天朝上国的封建农业文明逐渐无法抵御更加开放、更具掠夺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野蛮侵略,中国逐渐陷入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潭,日益沦为西方侵略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场所,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在西方列强炮火的震撼下,在被“蕞尔小国”羞辱劫掠后,走什么样的道路一次次摆在了各个阶层、各个团体的面前。基于旧邦新造理念下的道路选择总是显得进退失据、趔趄笨拙。不过,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国发展道路(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华民族重新选择发展道路的原因。从不同的阶级角度,简述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的救国之路及其意义。
2021-05-0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