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2018年,欧洲率先提出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限制了网络企业对个人用户数据的使用权限,约束了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欧洲这一举动从侧面说明
A.科学技术发展束缚人的个性
B.科技领域内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C.欧洲开始反思“科学万能论”
D.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伦理规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钱塘江入海处修筑海石塘;同时,浚治西湖。对水利兴修的重视,既促使吴越国农业稳定发展,也推动南方区域经济逐渐形成。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2020-02-12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上期第五次质检(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二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成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联合农民阶级,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C.把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进行革命
D.提出由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转变的方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76年英国成立格林威治天文台,向社会提供时间服务。到1847年,英国铁路公司都采用了格林威治时间,1880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英国的法定时间。1883年,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施行,形成了基于格林威治子午线算出的5个时区,这一计时方式在美国迅速推广。欧洲和北美每个城市都实行地方时(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的情况走向结束。与此同时,由于天文学家的出色工作,英国历年发表的以格林威治经线为基础的航海历,使航海员在海上测量经度变得十分方便。因此,多数国家自发地向格林威治时间靠拢,使用英国航海历。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通过了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等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华民国曾将中国划分为昆仑、新藏、陇蜀、中原和长白等五个时区,全国各地所用的时间比较混乱。1949年,“北京时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问世,全国各地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东经120度标准时)作为标准时间,五时区计时的旧制成为历史。在实际生活中,我国新疆地区同时使用乌鲁木齐时间(东经90度标准时)和北京时间两种标准。1966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到今天,该机构通过长短波系统、低频时码、互联网、卫星单双向传递、光纤传递等方式进行授时。研究表明,我国授时中心所测定的北京时间的准确度位居世界第三。

——摘编自郭庆生《中国标准时制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计时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标准时制推行的特点及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南宋孝宗年间,有大臣上书指出:临安府风俗,“(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奏请禁之惩之。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
A.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民族文化交融增强
C.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D.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是中国1840—1928年签订不平等条约变化示意图(下图)。D到E段变化的客观条件是
A.中国人民争取国家主权斗争的推动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重组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入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推动
2019-02-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六校2019届高三1月联考(上学期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万历年间郎世宁(意大利人)的绘画上,有意削弱了明暗对比等西方元素,增添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从而使色调更加柔和,使画面中人物的脸和手亮起来。这一做法的意在
A.对中西绘画方法进行融合
B.适应清朝文化专制的需要
C.促进中国绘画技术的进步
D.减轻西画东传进程的阻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文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宋元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国力开始超出东亚文化圈,通过启发西方的现代化运动,最后影响到全世界。马可·波罗那一代人发现世界最重要的意义是发现中国。他们在中国形象中发现了新观念,发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中国形象成为财富与君权的象征,无论经济维面还是政治维面,都表现出欧洲文化的向往。……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阶段,“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在过程上基本相同。……世界文明是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现代化既不是西方独自的发明创造,也不可能为西方所独享。

——摘编自周宁《世界是一座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构建》


材料中蕴含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诸多信息,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成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以后,以中华或中国为对象和标志的传统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某个具体王朝的认同,还开始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认同,也带有传统政治治理模式长期得到继承发展,各个大一统王朝统治核心思想得以延续,统治中心地域大体不变,疆域或缩或扩、交叠更替,作为臣民的各族却因之不断融合壮大、反复结为一体的治理圈之政治趋同与认同特征。

材料二: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一体认同意识或观念的萌生和发展,明确强调中国境内各族人民作为公民或国民的平等身份,并依托在新的现代共和国形势上的民族共同体之整体性和统一性。这一观念的形成乃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压之下,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和直接影响下,在“现代民族国家”的现实运动之中对于其当下和未来共同命运、前途、历史的感知和体验过程;更是其对彼此之间长期形成的历史联系和一体性演化趋势不断自觉和深化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由“先知先觉”的认知、揭示、启发、倡导、鼓吹,得到全民广泛认同的发展历程。另外,是西方和近现代“民族”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族类”“大一统”“正统”等观念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不断融合的历史之延续与创造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国“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历史意义。
2019-01-3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