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曲礼》中记载,“父母在,无私财。”家庭成员不能占有个人财产,家庭财产实际上就成为家族财产,由家长或家长制定的人来管理。在尊亲属均亡,大家庭无法维系的情况下发生的遗产继承问题,汉代时,财产继承首次确立诸子均分的原则,并被后世唐、明等朝沿用。唐律规定:已嫁出的女儿没有继承权,但未出嫁的女儿还有继承权,只是数额相对减少;无子的户绝之家,出嫁的女儿还享有财产继承权。宋代,户绝家庭中只有在室女,女可得家产的之三;只有出嫁女,则只能继承财产的之一,其余没入官府;寡妇对其亡夫的财产,没有典卖、转让、挟带改嫁、随嫁归宗的处分权。

——摘编自纪建辉<中国古代普通女性财产继承法律地位的变迁与启示》

材料二   盛宣怀(1844~1916),号称清末首富,因创办众多实业而在中国近代化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28年,其女盛爱颐依据民国后法律上关于男女平等的条款,以及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中的有关条款,认为未嫁女子应有与其同胞兄弟同等继承财产权,将其兄弟侄子告上法庭,要求平均分配父母遗产,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轰动。法庭认为盛爱颐享有与她的兄弟和侄子一样平等继承遗产的权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起女儿赢得继承权的案例。

——摘编自王子安《中国首起女儿赢得继承权案例》

材料三   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修正案表明我国在宪法中首次明确私有财产权的地位,确立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摘编自《论私有财产权的入宪过程背景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财产继承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第一起女儿赢得财产继承权案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私有财产权入宪的历史意义。
2019-03-1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晋冀鲁豫四省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清代乡村行政区划的五种类型简表。

据此可知,清代
A.政府对农村的严密控制
B.农民负担沉重
C.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D.迷信思想盛行
2019-03-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晋冀鲁豫四省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是中国1840—1928年签订不平等条约变化示意图(下图)。D到E段变化的客观条件是
A.中国人民争取国家主权斗争的推动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重组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入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推动
2019-02-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六校2019届高三1月联考(上学期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万历年间郎世宁(意大利人)的绘画上,有意削弱了明暗对比等西方元素,增添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从而使色调更加柔和,使画面中人物的脸和手亮起来。这一做法的意在
A.对中西绘画方法进行融合
B.适应清朝文化专制的需要
C.促进中国绘画技术的进步
D.减轻西画东传进程的阻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文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宋元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国力开始超出东亚文化圈,通过启发西方的现代化运动,最后影响到全世界。马可·波罗那一代人发现世界最重要的意义是发现中国。他们在中国形象中发现了新观念,发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中国形象成为财富与君权的象征,无论经济维面还是政治维面,都表现出欧洲文化的向往。……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阶段,“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在过程上基本相同。……世界文明是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现代化既不是西方独自的发明创造,也不可能为西方所独享。

——摘编自周宁《世界是一座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构建》


材料中蕴含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诸多信息,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成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棉花由印度传入中国。宋元之际棉花在长江三角洲逐渐种植、推广,到明代已形成相当的优势,导致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当地农家“不分男女舍织布纺花,别无他务”,一个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的收入大大超过一个男劳动力从事田间劳动的收入。所产各色棉布工艺精良,品种繁多,成为全国各地争相购买的紧俏商品。外地客商携带巨额资金,前来贩卖棉纺织品,形成了一大批棉布交易市镇。鸦片战争后,“自洋纱盛行,市遂衰落”。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材料二   英国原来并不生产棉花,16世纪末,棉纺织业传到了英国。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自己的棉纺织工业。棉花从南美洲输入,然后转运到兰开夏郡。英国人在这里开办棉纺织工业手工工场,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努力从事技术革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到了18世纪80年代末,在棉纺织业特别发达的兰开夏郡,“珍妮纺纱机”很快就代替了旧式的纺纱机。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7 .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A.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时期,三苗叛乱。三苗在攻打黄帝部族中,制定了酷刑。黄帝平叛后,其刑法却被沿用了下来。秦代崇尚法治,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强调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宋代法制基本上沿袭了唐律。明太祖惩元之弊,以重典酷法治国,在《大明律》之外,还专门制定了《大诰》作为司法依据,使“诏狱”制度化。清代强调“以德化民,以刑弼教”,一般较为宽松。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逼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它留给世人的是浩瀚如海的私法规定及私法学说。《国法大全》几乎全部为私法,五大法学家的主要著作也大部分为私法。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正如约翰·塞尔蒙评价道:“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

——摘编自庞朝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法律起源特点之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和罗马法内容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和罗马法在近代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8-01-05更新 | 188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好拿分【基础版】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全球战略经历了大陆扩张、海外扩张、全球争霸和全球称霸四个阶段。在这四个过程中,美国人的战略选择在不同的国际体系下受其战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美国战略文化特色。

美国全球战略演变

时间阶段美国历史分期国际体系美国在国际体系的中地位美国全球战略选择
1783—
1898年
酝酿时期主要是英国霸权下的多极格局从一个北美小国变成地区强国孤立于欧洲事务,进行大陆扩张和亚太扩张
1898—
1945年
初始形成时期主要是列强争霸时期从地区强国一跃而成世界超级大国对外扩张,开始干涉欧洲事务
1945—
1991年
全球争霸时期美苏两极格局西方盟主与苏联争霸,全球扩张
1991年—全球争霸时期一超多强格局世界顶级大国单极霸权护持,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

—摘编自韩瑜《从战略文化到战略选择: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规律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以后影响美国崛起的因素。据材料一、二,说明对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2018-01-05更新 | 429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好拿分【基础版】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处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时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 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关系,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实施的前提包括:只针对死刑犯罪;没有其他手段发现真实;对犯罪的指控充分和适当。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免予酷刑。

——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汉代和古罗马各自的法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一致的进步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