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止,凡十四世,是先商时期。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进行考订,发现甲骨文所述商之先公先王世次与《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合,从而得出结论:“《史记》之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由此可知(     
A.实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加可靠
C.西汉政府重视史学研究D.实物史料是史学研究必要条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旋律


历史不是事件的简单汇总,而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透过现象寻找贯穿历史进程的主旋律,才能看到历史的真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的史实,以“旋律”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1948年上半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对城市的接管工作。1948年2月,中央工委及时总结了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专门发放到东北、晋冀鲁豫、华东等地,要求这些地区在接管城市工作中要学习其经验,汲取其教训。中央工委的这一做法
A.扫除了以后城市接管中的各种困难B.使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C.表明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D.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经验
2022-02-12更新 | 1159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题(二)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邮票作为“国家名片”,在方寸之间展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形象、风貌和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邮政于202171日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120枚。每一枚邮票都有一个主题以及若干表现元素,20枚邮票浓缩了百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伟大成就。

       第1枚:开天辟地                                                    第2枚:峥嵘岁月

元素:“五四”运动、上海党的一大会址、               元素: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遗址、遵义会议遗址、

嘉兴南湖红船、旭日东升                                           飞夺泸定桥   

第7枚:制度奠基                                                                                  第9枚:改革春潮


     元素:社会主义改造、五四宪法、人民大会堂                 元素:恢复高考、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雕塑、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选一枚邮票,解说建党百年纪念邮票的设计理念。(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阐明各元素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021-11-20更新 | 232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题(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当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化、战争和经济危机,法国粮食生产仍旧摆脱不了在过剩与短缺之间摇摆的命运。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初,农业在英国国民净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5.2%。英国的耕地总面积约为1840万英亩,1870年的小麦产量为3070万公担,本国生产的粮食基本能满足79%人口的需要。1895-1904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占6.2%,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在英国政府看来,只要能保持其殖民体系,英国农产品供给就不存在问题。到1910年,英国小麦产量为1540万公担,1870年到1910年英国进口小麦增长了近3.5倍,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到国内消费量79.7%。到1914年,英国耕地面积变为1430万英亩,本国生产的粮食仅能满足35.6%人口的需要了。

——据《工业化及其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到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怎样的粮食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英国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认识。(要求:有认识,有史实阐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储备体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清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将粮食仓储视为“生民之大命”。属于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水次仓、旗仓、营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以积贮备荒为宗旨的常平仓、社仓、义仓是清代仓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仓作为官仓,是清代储备粮食救灾的主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国家对常平仓的管理非常严格,从修建仓服、储粮数额到仓库的日常管理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严定常平仓盘查追赔之制,严防仓粮亏空。义仓则为民仓,设于市镇,另外还有同属民办的社仓,设在乡村。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2021-11-0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三百多年间,发生自然灾害两千余次,年均六七次,且多引发饥荒,毁坏民舍,民众流离失所,导致出现大量流民。针对频繁的水旱灾害,宋代统治者认为“灌溉水利,农事大本”,于是采取诸多措施兴修水利,尤为重视对江南地区的水利管理。担任地方官的苏轼把水利事业视作“事关兴运”的大事。王安石主张选用得力的官员,趁丰收之际和农闲之时积极修筑水利设施,以防灾为主,他认为“治水土诚不可缓也”。

——摘编自范勇、郑志强《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材料二   在康熙帝的亲自主持下,从1677年到1688年,河道总督靳辅通过取土筑堤、加深且增宽黄河河道、开挖引河、引淮河水冲刷黄河河床等工程,不仅完全堵塞了黄河决口,而且使得黄河河道初步得到修复和整治。1788年,长江荆江段大水,20余处决口。乾隆帝诏令政府组织力量堵塞决口的同时,增加大堤的高度和厚度,以提高江堤的防洪抗灾能力。史载,此后50年间类似的加筑长江堤坝的大规模工程,共进行了20余次。清政府实行河堤工程保固制度,即规定在完工后的若干年内,工程必须坚固,如出现质量问题,承修官将受到严厉处罚,并建立了河务河防体系,配给大量人力物力,独立管理运作。

——摘编自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重视兴修水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清朝前期治理水灾的不同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兴修水利的历史启示。
8 . 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在争议。分析下表双方观点材料,选项中合理的是
反方正方
夏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后人的记载都不可信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是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口述历史的传承
文献与历史事件相距太过久远,其真实性存疑《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都记载了夏的存在。
没有确凿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城市的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众多文献记载的“夏墟”范围之内,目前已发现大型宫殿、居民区、墓葬等遗迹。据C14测年得知,这些遗迹所处的年代相当于公元前20至16世纪。

A.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说明夏朝可能是存在的
B.《史记》《竹书纪年》等晚出文献资料都是不可信的
C.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
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9 . 有研究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当局最伤心的除割地偿金外,就是以后两国交际来往公文须用平等款式的一点;以堂堂的天朝,须与夷人用平等款式,真是“冠履倒置”“天翻地覆”了;但一时敌不住夷人的炮火,只好暂时忍受了。这表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军事工业的发展
B.清朝统治者传统外交观念浓厚
C.鸦片战争鼓舞了清廷锐意改革的决心
D.近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现在的形势,一般说来是没有广泛的群众的革命高潮,中国革命运动发展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亦就是现时形势的特征”。这一判断
A.有助于革命策略的调整B.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