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历程

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1903年,梁启超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再次详细阐释了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
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提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作为革命派的“新中国”理想被正式使用。
陈独秀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既非资产阶级共和国,又非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第三种国家形态,是中国“‘建国’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若走循序进化的路,必须以内部经济的政治的成熟为条件”。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确定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䜣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奕䜣坦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派,岂肯与异类为伍。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这表明清政府(     
A.调整外交手段应对困局B.内忧外患促使外交政策调整
C.摒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D.主张与英法展开对等的谈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中国人的“边疆”概念原来泛指“蛮荒之地”。近代以来,“边疆”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转换成了另一种价值预设,即指的是有明确边界的、在国家领土之内的边疆。“边疆”概念的变化折射出(     
A.中国疆域范围的扩大B.近代外交理念的成熟
C.边疆民族政策的调整D.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元旦社评作为《人民日报》新年第一篇新闻评论,反映了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了解国家工作重心和国际大势的重要载体。

《人民日报》1949—2019 部分元旦社评标题与关键词

时间标题关键词
1949 《将革命进行到底》革命 解放 民主党派 民主专政 政治协商
1959《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工农并举 以钢为纲 帝国主义 反对保守 破除迷信
1969《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走资派 统一思想 毛泽东思想
1979《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生产建设 先进技术 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放思想 四个现代化
1989《同心同德 艰苦奋斗》经济环境 经济秩序 法制建设 体制改革 实现四化
1999《团结奋斗 创造新业绩》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 澳门 建国50年
2009《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抗震救灾 国民经济 坚定信心 深化改革
2019《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70年华诞 小康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

——摘抄自《人民日报》元旦社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年份的《人民日报》社评展开阐述。(明确写出选取的年份及社论标题;围绕社评关键词,从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阐述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礼记正义》中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如图所示为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投壶图》,图中主宾两人对坐投壶,旁有侍者三人,形象地再现了文献中汉代宴饮必“雅歌投壶”的记载。由此可知,汉代《投壶图》体现出(       
A.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B.国家礼仪与地方特色的融合
C.儒学追求与世俗享乐的交汇D.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杂糅
2022-04-22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段起始数(万人)增加至(万人)年均增长率
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143412210310.2‰
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26456313288.9‰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31328361698‰
A.社会矛盾缓和B.赋税制度改革
C.对外贸易发达D.农业经济繁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官方救助重点由乡村扩大到城市,呈现出向日常性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城市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带来的限制,呈现出空前的兴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又引发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市民贫富分化现象日益突出,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五月,宋廷采纳大臣苏舜钦的建议,仿照唐代旧制,在开封创设福田院。

宋代城市的官方医疗救助并不是分散、孤立的行为,而是普遍推行的城市救助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北宋时期,从相关政策的制订、制度的建立、机构的创置,到各项措施的实施及规范,乃至一些具体的救助活动,几乎都是由朝廷直接发出指令,并由各种朝廷派出机构负责和监督与执行。随着朝廷政策上的开放和鼓励,地方政府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除了各类穷民和贫民,也涉及普通市民、流动人员、灾荒饥民,乃至部分官宦士人。这些原本身份不一、高下有别的社会群体,在官方医疗救助体系中不再具有等级差别,而是同属平等的被救助者。

——摘编自陈国灿陈雪瑶《民生为重:宋代城市的官方医疗救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医疗救助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医疗救助发展的背景。
2022-02-1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碰撞融合。夏、商、周三族的民族迁徙与定居,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大迁徙和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推动了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五代至明清时期,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元王朝,与中原文化深度交融;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加强了对蒙、疆、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在台湾建省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高凯军《论中华民族》

材料二   20世纪初,列强在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策划分裂活动,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第一次使用了“民族复兴”一词,并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5年国民政府设立民族扫墓节,1937年国共合祭黄帝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背景。
2022-02-1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中期,资本的全球化就催生了全球治理的早期实践,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诸国以维护和扩大本国资本利益为目标,构建全球性的经济贸易体系,以军事掠夺和殖民地构建为手段实现了对全球的霸权式治理。二战以后,随着欧洲国家的迅速衰落,世界开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时代。美国打着推进世界“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旗号,通过控制世界经济,宣传其政治价值来建立以其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谋求和实现自身的霸权红利。

——摘编自黄少安《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回顾和总结》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签署加入国际多边条约数量简表

时期经济贸易政治军事环境科教文卫交通运输其他
新中国建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3902109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1世纪初231615131933

——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条约数据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全球治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参与国际事务所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17-1918年绥远山西发生鼠疫大流行,北洋政府于1919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正式设立的国家级防疫机构,其“旨在以不负其保全国人性命之职责”。这表明
A.国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B.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C.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建设D.形成完整疫病预防体系
2021-11-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