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面对黑死病造成的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恐怖景象,许多编年史家已无力准确描述他们所目睹的修状。他们更愿意赞同意大利作家乔瓦尼·薄伽丘《十日谈》第一部中对黑死病造成的惨状进行的细致,生动的描写。由此可见,《十日谈》
A.真实再现了黑死病肆虐的历史B.成为意大利编年史的重要史料
C.是研究欧洲疫病史的珍贵文献D.全文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理念
2022-05-01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同治三年(1864年),经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推荐,总理衙门资助刊印丁题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奕䜣尽管看到“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但担心它将以此取代天朝体制,遂未接受。这反映出当时
A.抵抗派的思想异常保守B.列强试图操纵中国外交
C.传统外交观念根深蒂固D.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乡村医院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据伯纳德的统计,乡村医院的资金来源最主要的三项为:富人群体的认捐款、富人和病人的捐赠款、病人付款。他将乡村医院建筑的选址要素归纳如下:避开低洼和潮湿地带……周围环境干燥,树木不可过于茂盛等。乡村医院装备简单合理,造价低廉,一间6张床位的乡村医院从建立到设施配置完备,费用只需350英镑……以1879年水上波顿乡村医院的年度报为例,该报表由院长、医务官、秘书、会计、牧师组成的委员会共同编制,详尽记载了收治病人的疾病类、所受捐赠的具体金额、医院购置设备的费用和日常开支,甚至对医院所用井水的质量指标相关数据也有所涉及。

——摘编自傅益东《论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的兴起》

材料二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使高桥、吴淞卫生实验区遭到严重破坏:七七事变后,上海随即遭到日军的侵略,各种建设自然无法照常继续。在江湾,伤寒、霍乱的预防接种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许多人出于无知,或者认为这是管闲事,对之表示反对。1933年,上海市“公私经济,仍在喘息未定之中,市政建设,尚难充分发展,是以上海之卫生经费,未能有所增加,故卫生事业之促进,极感困难”。上海是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人才最多的城市,但是上海的医生多以服务城市为旨归,不愿到乡村工作。

——摘编自李传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乡村医院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乡村卫生建设无法实现目标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1681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在塞罕坝设“木兰围场”,以滋养式风,锻炼军队。据统计,自康熙二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由此给塞罕坝的生态带来了巨大伤害。1863年,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首开围禁伐木,至光绪三十年(1904),累计130.3万亩林地开围放垦,原始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1933年2月,日本侵占热河省,塞罕坝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其疯狂掠夺的对象。战争年代,山河破碎,塞罕坝山火不断,又让其雪上加霜。到1949年,塞罕坝地区已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摘编自三人石《塞罕坝兴衰简史》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62年,林业部决定建立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同时从全国18个省市大中专学校抽调127名毕业生,塞罕坝复苏工程正式启动。塞罕坝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探索创造了“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等造林技术。为防范火灾,林场建立了火灾预警监测系统,逐步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控体系。林场从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观赏游憩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出发,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如今,林地面积已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超过5000万元,为社会提供苗木2亿多株,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1.5亿多元。2017年,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2017年“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以来塞罕坝自然生态退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治理的特点及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某学者认为英国人赫德主持下的晚清海关,税收逐年递增,并且增幅相当大;采用了先进的船政设备和港务管理制度并创建了近代邮政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海关
A.对外贸易优势扩大B.已经完全殖民地化
C.管理自主意识增长D.社会转型特征明显
2022-04-16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预测卷(辽宁专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以后的欧洲,一种新型出版物—一地图集出现并流行。人们开始热衷于购买和阅读地图,用以获悉前线战况、领土谈判、海外殖民等最新进展。法国很快成为制图业的重镇。16世纪后期出现的新式地图集更直接地呈现出世界和各国的古今疆域、政治地理与人文概貌。进入17世纪,制图开始系统地服务于主权的建构。以民族国家为绘制单位的地图,时常在外交谈判中作为一种历史依据和参考手段。

随着1666年皇家科学院与巴黎天文台的先后成立,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开始主导制图的实践,测绘成果的应用也成为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的大型制图计划,在国外则往往构成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扩张与战争机器的一部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计划》指出,“历史地理的学习需要通过眼睛,也就是借助地球仪和地图来实现”。雅各宾派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清晰、准确和印制精美的教材。地图集的印刷及发行带来了地理学习与海内外旅行的潮流风尚,对正在形成中的公共舆论和市民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摘编自于京东《近代法国的地图出版与媒介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法国地图出版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法国地图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一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采取政策增加人口。《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春秋时期,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之前须出嫁,男子二十之前须娶妻,同时对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战国时期,国家会派出医生照顾临产妇女,还为多胞胎户提供帮助。宋代政府下令“乡村五等、坊郭七等以下贫乏之家、生男女不能养赡者,每人支免役宽剩钱四千”。宋代立养子法,准许无后嗣的民户领养孤儿,在各地创设专门收养弃婴的慈幼局或婴儿局,并设立举子仓资助贫困之家养子。宋初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县即升等,乃加其奉”“县令考课以户口增减为黜陟”,明清时期延续了这一规定。

——摘编自倪玉平《中国古代的人口增加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明确的人口政策。1941年,国民政府社会部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成立“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从事人口政策纲领之研究。19455月,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经过近四年艰苦努力起草的《人口政策纲领草案》以《民族保育政策纲领案》之名终获通过。“保育有两种意义:一求生育率的提高,二求死亡率的减少。”保育之更重大的任务,不但是要求民族体质健全,并且要求心智理性发展,以期中华民族,千年万世,续存于世界。该纲领提出奖助稠密区域之人口移植稀疏或边远地区,并且通过边区开发促进边民之繁殖。纲领还规定“鼓励健全夫妻之生育,指导适当的节孕,维护孕妇产妇之安全,以期优良子女之增加”。

——摘编自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一:北京、上海、南京为重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增加人口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确立人口政策的原因,并指出国民政府人口政策的特点。
9 . 中西方服装结构差异。
外形色彩图案
中国服装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表示高贵。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喜鹊登梅,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西方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英国人认为黑色神秘、高贵。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有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摘编自吴永红《13-19世纪中西方服装结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4-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实战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10 . 慈善事业的发展兴衰。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创设医院、育婴堂、孤儿院、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等慈善机构,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由此发轫。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教会慈幼机构开始向内陆省份推进,至19世纪末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教会慈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神职人员,但在宗教知识之外也传授一些基本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1906-1908年,清政府在北京相继创办了京师内城贫民教养院等多所慈善教育机构,各省也都建立起类似的慈善机构。民国成立后,慈善教育机构已遍行全国。教育部颁布学制,明确慈善类学校的课程,包括三民主义、算术、珠算、自然、图画、唱歌、体育、簿记等。由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慈善教育事业呈兴盛之态。

——摘编自曾桂林《近代中国慈善教育事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成为慈善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主要资助者,有权干涉慈善机构的善款用途、项目实施及人事任免。国家又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安排,逐步垄断了绝大部分资源,并逐步控制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空间,慈善组织因缺乏必要的资源和空间而无法立足。不少中国人创办的慈善组织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而外国教会办的慈善事业则被定性为“侵略工具”。这使民间慈善事业进一步丧失合法性。1956年初,旧有慈善团体或停办或由国家接办或改组为其他性质的机构。

——摘编自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慈善救助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至民国时期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慈善事业走向终结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