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书写“世界史”的特点及书写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今日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如表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成果。据材料可知(     
研究史实人物研究视角结论
洋务运动萧一山民族自觉晚清“维新运动”历时八十年
蒋廷黻近代化开启“全盘西化”步伐
钱穆民族文化“中体西用”再好不过
A.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定论
C.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D.政治立场制约历史研究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试卷 -高中历史
3 . 【话语体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发明和传播“西方文明”与“大西洋共同体”话语,原本相互隔离和对立的北美与西欧被置于同一个地理和文化空间中,拥有共同的利益、文化遗产和价值观,新的美欧关系和对欧政策被合法化,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安全共同体的大西洋联盟得以建立,一个新“西方”被构建出来。

——摘编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后,“近代化话语”模式居于主导地位。1949年后,“革命话语”模式从边缘走向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化话语”方面的研究新论文、著作不断涌现。

——改编自欧阳军喜《论20世纪中国近代史话语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西方”的实质并以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种话语体系的地位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2008年,宋朝宰相富弼家族墓葬发掘出土了14方墓志,其中有12方墓志为传世文献所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墓主人惟一的传记资料;有7方墓志铭文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墓志铭作者的惟一作品。但诸多细节,如富弼和宰相吕夷简的微妙关系,富弼和韩琦两大河南名相的交恶,铭文有意回避或丝毫不提。这与墓志铭人的作者韩维明哲保身,担心得罪韩琦、吕夷简两大家族有关。由此可知(     
A.历史研究须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
B.墓志作为一手史料,价值必然高于传世文献
C.墓志普遍曲笔回护,应尽可能的搜寻多元史料
D.墓志有传世文献所不具备的优点,仍需仔细辨析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郑君之罪也。

……哥氏(哥伦布)之航海,为觅印度也,印度不得达而开新大陆,是过其希望者也。……若我国之驰域外观者,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质则然也。故郑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以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

(1)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在写郑和传记时采用的史学研究方法。
(2)阅读材料,梁启超指出了“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一现象。结合所学,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6 . 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受到《荷马史诗》启发,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说明(     
①奥林匹亚赛会在古希腊史失去重要地位
②只有借助文献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
③考古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④考古发现与口述史料互证探究历史真相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萍舟吾兄: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二十)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谢晋元1937年家书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材料三   如果没有中国抗战,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因此而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攻占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与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然后在近东会师,把苏联隔离起来,然后吞并埃及,切断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那么欧洲就完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1942年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谢晋元这封家书出现的时代背景,“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哪一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其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的话反映了二战发展到哪一阶段,并简述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3)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则指出其史料类别,并说明其对研究中国抗战的史料价值。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清华大学馆藏的战国竹简中《大夫食礼》与传世文献《仪礼》仪节大体相类,其中述及饮食的内容,从重至轻为飨、食、燕三种,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大夫食礼》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仪礼》之处。由此可见(       
A.为研究宗法制提供新的资料B.出土文物比文献材料更为真实
C.大夫仍严格遵守周代礼乐制D.出土文物与文献互补的重要性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据如表可知,二位学者均强调(     
1884年德国学者花之安在《史学项谈》中提出:“论史尤贵考求古迹,如上古之碑记、器皿、古物留传,皆可資吾考据,此皆足以广见闻而资博识也。
1902年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在《社会学》中说:“欲研究原人之状态,自区区旧器遣物外,无适当之方法。”
A.历史史料是研究认识历史的基础B.旧器遗物在研究上古史中的作用
C.认真考求古迹必能还原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多元有助历史研究深入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久,(马克思)又为党底(的)机关新闻《新莱因新闻》底(的)主笔。这《新莱因新闻》是旧《莱因新闻》底(的)再生……以大胆勇壮的笔墨猛烈地攻击德意志政府,并无忌惮地辩护六月一日的巴里(黎)暴动,痛骂国民会议……是年秋……宣布戒严,禁止《新莱因新闻》底(的)发行,但他还是继续按日发行,毫无畏惧……马克思在审判时的辩论,简洁、明了,力说其在法理上决不能成立反逆罪……于是普鲁西(士)就命令他退出国境,禁止了《新莱因新闻》。

——摘编自李汉俊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唯物史观的讲义(1922年)

材料二   《新莱茵报》是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战火中诞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莱茵普鲁士的科伦创办了这张大型日报……1849519日发行的最后一号《新莱茵报》是用红色油墨印刷的……红色的最后一号《新莱茵报》像一面鲜艳的红旗,永远飘扬在无产阶级心中。

——摘编自《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找出材料一中一处史实表述上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7日内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