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民族国家】

材料一   近代以来,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实绩,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国家意识,同时也引起了关于如何在以及怎样在多民族环境下构建现代国家的讨论。甲午战败与乙未割台,使得近代中国学人油然而生“将有灭种灭教之惧”,“满汉之界”也随之成为问题的焦点。梁启超主张以个体权利的平等来彻底弭平社会成员在民族身份上的差异。孙中山主张将少数民族同化为一个民族,更明确地将辛亥革命定位于“汉族光复”并进而提出将美国的国族建构经验应用于中国。针对风起云涌的反满浪潮,晚清政府推行旨在“融化满汉事宜”的多项政策,但这些政策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荡然无存。此后,傅斯年和顾颉刚分别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并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积极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把“团结各民族为一体”作为党的任务,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架构提出了初步的厘定。实行这些政策后,共产党成功地使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归附于中央控制之下。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比以前任何一个主权都赢得了更坚实的立足点。

——摘编自陈建樾《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解决方案之争》

材料二   16~17世纪,西欧摧毁了以罗马天主教作为普世一统的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思想家表达出了日益觉醒和兴起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用人民主权取代王权、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在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西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异同。
2023-12-2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东南卷)
2 . [农事研究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一   农史研究作为一种学科化的努力始于20世纪初期。1902年,第一种农业史的专门刊物《历史农业论文》在德国出版。1904年,第一个农业史学会“农业历史与文献学会”在德国宣告成立。1953年,农业历史与社会学学会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美国,《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被认为是对“美国历史的农业阐释”,开创了风行美国数十年、影响广泛的“边疆学派”。1919年,美国成立农业历史学会。1927年,创办了《农业历史》杂志。1970年,又建立了历史农场与农业博物馆协会。

受社会转型和国际学术的影响,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于民国初期肇始。1920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农业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筹建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着手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此后,这一工作以农史研究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和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等形式传承延续至今。

材料二   “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因农史文献梳理工作基本完成,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重心开始从农史文献梳理转向全方位的农业历史研究,在作物学史、因艺史、植物保护史、畜牧兽医史.农业经济史、水利史及农业考古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持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齐民要术校释》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农史事业的另-重要突破是农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农业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专业进入国家学科体系,并先后获得农学硕士、农学博士授权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和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后,培育了数百位农业史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国内主要农史研究机构学术领军人物大多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为中国农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思明主编《农史研究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业的农史研究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史研究的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走向。
2023-07-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4 .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随着二战的爆发,世界经济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社会危机与社会矛盾尖锐。为尽快走出二战阴影,缓和社会矛盾,复苏经济,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在一些国家建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福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经济逐渐复苏,社会走向稳定。以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等国家为代表,建立起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国家迅速发展。

——摘编自王晓洁《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关于西方福利国家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福利国家关于分配的行政管理手段和官僚主义的方法与市场方法相比是较为低劣的;福利国家的干预行为在道德上是令人厌恶的;福利国家否定消费者对福利服务的任何实际选择;尽管把大量的资源用于福利,但是它难以消除贫困,或难以根除不平等的机会。

观点二   证明了资本主义具有改革的能力;使社会没有日益两极分化,实际上是难以置信的多样化的增长;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对促进社会进步是相当有效的。

——摘编自杨寄荣、杨王生《西方福利国家理论与实践评析——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2)以材料二为例,谈谈评价历史现象的史学原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小细节、大历史】

材料   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细节,丰富的历史细节背后往往蕴藏着真实的历史。   

著作或论文《科学革命的密码》(东方出版中心,202112月第1版,第253254页)1554年,一支拥有50门火炮的西班牙炮兵部队在开往荷兰前线时使用了近5000匹战马。火药武器及其全军装备所需要的如此高昂的成本,极其有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竞争体系的诞生和演化,相继带来一场“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战疫:人类历史上的悲壮记忆》(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207月版,第208页)18121224日,当最后一批法国部队狼狈地撒到德国时,拿破仑的60万大军只剩下约4000人,其中大部分人染病。至此,拿破仑征服俄罗斯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后人将这场令拿破仑蒙羞的瘟疫称为“斑疹伤寒将军"。
《中国近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7月第1版,第162页)同盟会发难的原定日期是旧历八月十五日,后因预备不足,改迟十天。却在八月十八日,俄租界的爆炸使革命党的机关被巡捕破获,革命党人名册也被搜去,于是仓促之间定八月十九即阳历十月十日起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王妹、侯少卿)1961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耗时9年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亩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围绕“小细节、大历史”,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近代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课程方面,尤其是人文学科(thearts)的设置。许多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实际上取代了旧的经院式课程。这些课程尽管与职业课程毫不相关,或者只是一些选修科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至少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威利斯《欧洲的大学》

材料二 晚清末年,新式教育的推行,乃迫于列强的船坚炮利,希望借教育力量臻国家于富强境地,也就是想用新教育来抵制新敌国,创造新中国。至此,以往被视为保守倾向,或仅为文化保存及延续机构的教育行政体系,成为对抗强权国家的利器.....观察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经清末的新式教育、民初新思潮的启迪、国民党的党化教育以及战时教育的实施等阶段,每一阶段所围绕的主轴都是求国家富强。

——摘编自王建郎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教育发展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2023-05-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病毒:人类敌手和历史推手】

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曾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比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维持了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平均要高10-100倍。……如果说农业的出现就这样使我们的病菌交了好运,那么城市的出现则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幸运,因为在甚至更糟的卫生条件下,更加拥挤的稠密人口使情况恶化了。……当我们驯养牛和猪这类群居动物时,他们已经受到了一些流行病的折磨,只不过在等待着转移给我们罢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与包括病毒在内的各种微生物之间尽管总能维持某种均衡,但这种均衡非常脆弱。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密度的增大、商贸活动的往来、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交通方式的便捷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这种均衡迅速被打破。人类文明的大幅进步,很多时候无不是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而这恰给传染病的造访大开方便之门。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这场瘟疫不知道是受了天体的影响,还是威严的天主对作恶多端的人类的惩罚,不到几年工夫,死去的人已不计其数。任你怎样请医服药,这病总是没教的。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底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因此,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城里的人们大难当前,丢下一切,只顾寻欢作乐,乡下的农民,自知死期已到,也再不愿意从事劳动,田里的麦田早该收割了,该打好收藏起来了,却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一下。

-薄伽丘《十日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疫病发生与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黑死病给西欧带来的深刻影响。
2023-04-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以前人口增长缓慢,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12世纪初(即北宋末年)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如果说,各类耕地的开垦,例如淤田、沙田、潮田、山田、圩田、围田、湖田等的出现,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那么,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便是更为重要的内涵式发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虽然宋朝比前代繁荣,但在开国100年后也遇到了历史循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题。……人口增长是造成这种衰退的一个原因。在农业国家里,人口增长可以增加赋税,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与粮食生产失去平衡,结果要养活的人口越多,赋税的盈余也就越少。……人口增多,意味着农庄缩小和土地的过度耕种,结果小农纷纷破产或者沦为地主的雇农。地主虽然在理论上亦和农民交纳同样的赋税,但他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官府的关系免交或少交赋税,这样地主手中的财产越积越多,而国库收入却越来越少。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人口进入峰值阶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人口问题的历史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川幕府于1811年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1862年更名为“洋书调所”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日本人把在经济结构,政治思想,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英国学习看作是一种需要甚至是潮流。即使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之后,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培养“译员”、“通事”,翻译印刷西方科技、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除同文馆以外,影响最大的翻译印刷机构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国在西学运动的过程中,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卿崧《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是我党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2009年间,中国文化外译图书总品种达9763种,出现了以“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等为代表的系统对外译介中华文化的精品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已出版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覆盖最广的领袖著作。

——摘编自《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回顾——以中国外文局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中日文献翻译活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2022-12-16更新 | 9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城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