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日耳曼民族居住在帝国北疆,莱茵河以东地区,在历史上与罗马帝国互动频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2世纪罗马人与日耳受人冲突(浮雕)

材料二   “他们中间没有私有的、划开的土地……他们不大吃粮食,生活大部分都依靠乳类和家畜,特别着重打猎。”“日耳曼人是令人生畏的战士,他们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小事由首帅们商议;大事则由全部落议决,如果人民不满意他的意见,就报之以喷喷的叹息声……他们天性纯朴,没有感染奸巧机诈,善待他人。”

——滴编自(古罗马)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1)指出两则材料在史料类型上的差异。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耳曼民族的特点。
2024-04-1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我国与日本的海上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宋日海上贸易交易的物品种类繁多,中国出口日本的主要有丝绸、铜钱、书籍、药材等。宋朝商船频繁往返于中日两国间,将搭乘船只的中国商人、僧侣、工匠、医者等送入日本,更有部分人士选择定居日本,为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安时代的权臣平清盛掌权时期,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亲自会见宋商,整饬濑户内海航路,使宋日贸易中心由博多移至京都,而宋日贸易也成为了其内政外交的基石。

——摘编自邵艳平《宋日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率庞大的商贸舰队,满载丝绸锦缎、四书五经、名家绘画、茶叶、瓷器、纸张等中国物产,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秉持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和“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郑和下西洋体现明王朝“四海一家广示无外”的中华人文情怀与“和顺万邦""共事天下”的远大政治理想,开启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征程。

——摘编自朱丽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早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日贸易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2023-07-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于西晋年间盗掘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中发现出土,记录了从夏代至魏襄王二十年的历史。该书记述“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放伴子丹朱”。

——摘编自吴璐瑶《试论《唐虞之道》与古本《竹书纪年》对于古史禅让记述完全相悖的原因》

材料二 《唐虞之道》编著于战国中后期,是儒家论述禅让制度较为完整的文献,将神让制推崇极至,认为只有禅让制才能化民成俗,禅让的典范就是尧舜之行:“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此后,禅让思想成为了传世千年的主流思想。

——摘编自叶达《<唐虞之道>禅让问题再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竹书纪年》和《唐虞之道》有关禅让记述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2023-05-06更新 | 41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 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
2023-01-15更新 | 224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1910年,清王朝多次派员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博览会上中国展品除以农渔牧及其副产品、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主外,还有古玩、祭器带有文化色彩的器物,得奖的也大多是诸如景泰蓝、丝绸之类的展品。清王朝参会的展场布置既建辕门、插龙旗,“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甚至设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容像;还陈列对联、灯笼、绣画等物品。场馆的命名或称为“大清国”,意为“大清朝”,或称为“中华公所”,富含“中华文化”意味。但西方强国却对晚清中国不屑一顾,除了在会场上刁难中国人外,还将中国视为殖民地和“半开化的国家”。

——摘编自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

材料二   19511957年,中国共参加了20多次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在场馆的陈设上,凸显了天安门、国旗等,而在1956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国旗与苏美英等参加国国旗并列。参会的展品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其中重工业展品居于突出的位置,如195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展会上,重工业品的比重为40%。参加展会的观众也改变了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了。除了工业品,中国还借展品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海外的观众纷纷为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赞叹不已。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参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塑造的国家形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参展的意义并分析新中国与晚清国家形象不同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黄炎培、张謇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职教社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全日制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该校《设立之旨趣》曰:“鉴于我国今日教育之弊病在为学不足以致用,而学生之积习尤在鄙视劳动而不屑为,致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根本解决,惟有提倡职业教育,以沟通教育与职业。……故特设此职业学校。”该校之办学主旨在于“一方面在使无力升学之学生得受适切之教育,以为职业之预备;一方面在辅助各种实业,以增进其生产能力。”……据统计,仅1929年这一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人员就组织进行了各种职业谈话1521人次。与此同时,职教社还与南京、重庆等地青年会联合设立职业指导所,在当地展开了大量的职业指导活动。

——摘编自吴国荣《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多个救济机构中都有涉及职业培训,并在联邦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失业者更好更快地获得工作,有尊严体面地拿到薪水。国会也看到了职业教育在保障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经济优势,因此对《乔治-埃利泽法案》和《乔治-迪恩法案》的通过最终给予了认可。……在大萧条期间,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极大的丰富和补充了学校的职业教育,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培训课程在时间更既具有灵活性,通过开设非全日制和夜校课程,保证了学员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再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这些职业培训课程也更加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学校内的职业课程偏向理论和学术型课程,受学校场地和设施所限,实践性的训练较弱。

——摘编自李纯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两国当时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美国大萧条时期与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2022-07-18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不存在各自独立的国家,人民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15世纪分裂与动荡的局面不仅使市民阶级也使所有的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强大的政治秩序。通过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教皇的一统权威,建立了服从国王权威的民族教会,一筑的基督教普世国家已被分成为很多独立的国家。伴随着王权的兴起,在思想战线上也进行着一场决战。他们以人性来代替神性,对宗教权威的攻击,把人从教会的迷信和服从下解放出来。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晚清时期,伯伦知理、洛克、黑格尔等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梁启超翻译和介绍了《伯伦知理氏论民族与国民》一书。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民族主义是“世界最光明正大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母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主张“五族共和”,倡导民族平等。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请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如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宋文生《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与中国晚清民族主义比较浅析》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民族主义增强的表现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晚清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2022-02-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职业教育)其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1934年)

材料二   1913年,他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批判旧教育脱离生产、脱离实际,首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但是实用主义当依托于何种职业形式,他一直苦苦寻求。1915年,他出洋考察,抱定了教育改革的新路一一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解决中国问题最切要之办法,从而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最终信仰。

——高国庆《黄炎培:职业教育有利于中华,我们要用力》中国教育报(2007年)

材料三     1979年,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提出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方案,经过试点,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劳动总局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到1984年,普通高中的数目和在校学生数分别比1978年减少了63.8%和56%。农业、职业中学迅速发展,学校已达700所,在校生17448万人。高中阶段各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比例已从1978年的7.6%提高到1984年的32.3%。……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2年,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50%。

——王昆欣《中国百年职业教育发展回眸》2004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炎培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主张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认识。
2022-02-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既有封闭性的一面,即以族类、地域乃至政治关系辨别夷夏,强调夷夏之对立,典型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亦有开放性的一面,即以文化上的分野之分辨夷夏,强调夷夏之间的互变,典型如“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流于夷狄则夷狄之”。

——摘编自夏引业《从古代中国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悖论》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凸显出以汉族为主体的儒学文化,可谓是文化民族主义。鸦片战争前后,因国门打开,中国人首先认识到西艺过于中国,进而又认识到西人治事治政皆有可法之处。于是文化民族主义观念才有所转变,但仍认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礼教伦理胜于西方,于是实行“中体西用”方针,这一点直到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才有根本性转变,逐渐转向政治民族主义,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以民族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摘编自郑祖铤《当今民族主义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近现代民族主义发源于资本主义时代,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而兴起的。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运动,在消除封建分裂和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族国家中发挥了极大的功能效应。列宁指出:“在全世界,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的时代,是同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民族主义开始兴起的标志。因为这场革命高举起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大旗,发表了“人权宣言”,它以公民权和人权的自豪感取代了封建专制时代对国王的效忠和对封建等级的迷信,建立了“主权在民”的民族国家。以此为起端,民族主义相继在欧洲乃至世界扩散、嬗变,形成后来两个多世纪的民族主义浪潮,建立了许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起端时期有积极正面意义的民族主义运动被后来的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等势力所扭曲,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强者民族或国家压迫弱者民族或国家的侵略扩张的工具。

——摘编自郑祖铤《当今民族主义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各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变化,概括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2022-02-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国家间的对立与竞争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受洛克、亚当·斯密等人“建立工业学校、劳动学校”,卢梭“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装斯泰洛齐“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的劳作教育”等思想的影响,1905年前后,德国“职业学校之父”凯兴斯泰纳提出:“我们必须站得高一点去领悟职业教育,使公民不致消失在工人、学者、艺术家、虔诚的教徒、农夫之中……一个在任何职业中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国家成功的人才是有用的国家公民”。为此,他倡导组建新的国家学校——劳作学校,将劳作活动作为独立的教学科目,大量减少读、写、算、文学语言等课程,尽量多地安排手工劳作课。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实际训练,逐步形成了德国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

——据庞世俊《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述评》

材料二   一战期间,倡导“教育救国”的黄炎培对美国等国进行了长达3年的教育考察。1917年回国后,他鉴于之前的实业教育“非教以农工商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为个人“谋生和服务社会”,以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通过中西文明的比较,他认为,“劳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张”,于是“下决心为大多数贫民谋幸福”,倡导“把一乡村的改进,做全国改进的起点”。受其推动,民国初年职业教育走向了平民化。

——据钱民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凯兴斯泰纳相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不同,并分析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